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为何不敢杀了父亲李渊?_安徽滁州有哪些名人?有过哪些事迹?


- #问答
  • 1、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为何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玄武门之变改写了唐朝历史、转变了中国趋势。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1300多年,但是,人们还在揣度当时的人情世故、还在猜测当时的点点滴滴。

    今天,一起来看看大唐李世民如何对待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李世民如何处理兄弟关系

    李建成是太子,是将来继承皇位的人;齐王李元吉支持大哥李建成。

    可是,李世民不服气。

    李世民得到一批谋士与武将的支持,在玄武门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一不做二不休,随后,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的6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基本上斩草除根了。

    李世民还有一个堂哥李瑗,原来大力支持太子李建成,后来反叛李世民。被李世民诛杀死亡。

    李世民对待嫂子、弟媳的态度迥然不同。李世民把所有嫂子、弟媳逐一比较一下,发现其中有两个人很漂亮,李世民舍不得将她们放给别人,一心想收为己有。

    李世民霸占弟媳、并生有一子

    弟弟李元吉有一个王妃,是隋炀帝的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李世民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实在舍不得放手,就将杨氏收进后宫,纳为小妾,但没有正式封号,宫中呼为“巢剌王妃”。

    李世民总共娶了隋炀帝两个女儿。

    李元吉王妃进入皇宫后,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李明。

    李世民去世后,儿子李治继位,就是唐高宗。高宗下诏,将李明过继给已故皇叔李元吉为嗣子。

    唐高宗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

    李世民霸占嫂子、因为她漂亮

    李世民不仅将弟媳占为己有,而且霸占了一位嫂子,但不是李建成的王妃。

    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李瑗和太子李建成关系很好,坚定支持李建成。

    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李世民急召李瑗进京;李瑗害怕被杀,便举兵反叛;被李世民镇压了,李瑗被杀。

    李世民早就听说,李瑗有一个小妾玳姬,国色天香、美貌倾城。李世民命人将玳姬召入皇宫。

    只是看了一眼,李世民就被玳姬迷住了。李世民把玳姬留在皇宫、收为嫔妃。

    李世民确实霸占了漂亮嫂子,但不是李建成的太子妃,而是堂哥李瑗的小妾。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李渊呢?应该是由于下列三个原因:

    第一、毕竟是父子关系,李世民对李渊怀有感恩之心

    李渊向来爱护儿子们,既注重培养儿子们的能力,也用心培养与儿子们的感情。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册封李世民为秦王,让他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

    李世民劳苦功高,李渊好几次想要废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要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虽然没有被册封为太子,但是,李渊不断给李世民加官进爵。

    李渊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

    当没有高官职位用来册封时,李渊便创造了天策上将的职位授予李世民。

    天策上将职位,史无前例。李渊规定天策上将高于所有王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夜间召见李世民,二人饮酒。李建成偷偷在酒中下毒,希望害死李世民。

    喝酒过程中,李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搀扶着他返回西宫。

    唐高祖李渊听说后,立即来到西宫,亲切询问李世民的病情;并敕令李建成:“秦王向来不善于饮酒,从今以后,你不能够再与他在夜间饮酒。”

    高祖安慰李世民说:“李建成年纪最大,被立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不忍心夺去他的太子之位。我派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你主宰。”

    李世民哭泣,以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为由表示推辞。

    高祖说:“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去看你。”

    李渊作为父亲,关照李世民的言行,都会在儿子心中产生感情的。

    李世民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念及父子感情,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是不会杀死父亲李渊的。

    第二、李渊主动让位,李世民没有杀死李渊的理由

    玄武门之变中,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命令尉迟恭去保卫唐高祖李渊。

    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全副武装,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问清楚情况后,

    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说:“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李渊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尉迟恭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参与政变的众人安定下来了。

    李渊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原来李建成麾下的各位将士,将士们便都弃职而散。

    李渊召见李世民,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差点相信了谣言。”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很长时间。

    事变后没过几天,李渊册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626年7月14日,李渊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并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

    626年7月27日,撤销了太子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626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宝座传给太子李世民,自己当太上皇。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

    从626年7月2日发动政变开始,到626年9月4日登上皇位,短短2个月时间,李渊主动将全部皇权都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没要必要杀死李渊。

    第三、需要团结李渊的亲信,不能树敌太多

    虽然获取了皇位、皇权,但是,李世民不希望敌人太多,希望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政变后的第一天,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负罪;

    薛万彻躲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明示他,于是薛万彻也出来了。

    李世民感慨地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全部赦免了他们。

    太子洗马魏徵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

    建成败亡后,李世民传召魏征。李世民素来器重魏征的才能,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詹事主薄。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余党流散、逃亡在全国各地,朝廷连续颁布赦免令,但是,还有图谋侥幸获利的人争相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

    政变后一个月,李世民颁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

    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手下武将很多,但是,统治天下也需要文官。这时候,李世民连李建成、李元吉原来的部下都可以任用,当然没有必要杀死父亲、从而招致李渊亲信们群起而反对自己。

    李世民不杀李渊,就是不能将李渊的亲信们置于自己对立面,而是需要笼络他们、团结他们、利用他们。

    李世民也需要李渊禅位给自己,让自己的皇位合法、合理、合情,让自己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当上皇帝,让自己更加顺理成章统治天下。

  • 2、 安徽滁州有哪些名人?有过哪些事迹?

    感谢邀请额!@红雨说历史

    很多人知道滁州或许跟小黑一样是因为《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滁州最出名的名胜也是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除了大片的森林外,还有建于宋代的醉翁亭----也是全国四大名亭之一。

    小黑知道滁州最出名的人物应该是吴敬梓,字文木,自称“文木老人”,清朝著名的小说家。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后移居南京,并成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著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似乎就是记载自己一生的事迹。

    陈学俊,安徽省滁县人,民国期间分别获得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建国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 3、 你听过的最霸气、最有气势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4、 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终老,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跑到云南来?

    建文帝朱允炆终老于云南,当是他众多结局的说法中较可信的一种。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因病早亡,朱元璋便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但其在位仅三年半,其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攻破南京篡位。

    相关建文帝结局的说法,较可信的有两种,一说是他在城破之日自焚,据说朱棣进宫后,派人四处搜捕建文帝,最后在灰烬中找到几具面目焦烂、残缺不全的尸体,有人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棣于是对外宣布,帝后已死于火中,八天后安葬。《明史》《明史稿》《明实录》等书都有此类记载。《明史记事本末》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因为除了史料记载,还有实物佐证,应是朱允炆结局中第二种较可信的结局:

    城破后,宫中火起,皇后马氏自焚,危急之时有谋臣忽想到朱元璋曾留有遗箧,说日后有急变时可打开一观。急忙取来打开,见内装度牒、袈裟、剃刀等物和宫中暗道地图。于是建文帝削发僧装,自称“应文”,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二十余臣从宫中地道逃走,至城郊神乐观,然后昼伏夜行,经两湖、巴蜀,到达云南。在朱元璋义子沐英后人的帮助下安顿下来。

    建文帝主要住在今楚雄州武定县城西狮山,并在狮山坐化。狮山正续禅寺,如今仍保留着一些建文帝为僧后的遗迹,其藏经楼下有“帝王宫”,神龛内有三尊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仿,正中为建文帝,披袈裟而坐,两边龛柱上各雕一金灿灿的天龙,相向而立。楼两侧的配殿中还供着随建文帝出亡护驾诸臣的牌位。

    建文帝在云南的日子,除了住狮山,也到过浪穹(今洱源)、鹤庆、通海等地。而洱源眠龙洞(建文帝具体所住的地方),还刻有据说是建文帝的遗作:

    “我行至东,山高水穷,虎迹蛟踪;

    我行至南,地炎河干,貐猰巢环;

    我行至北,黑雾白雪,独龙沉色;

    我行至西,阴雨霏霏,弓矢野施;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

    “我凄我惶,何地为行”当是建文帝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

    距眠龙洞不远,也就数十里内,尚有建文帝从亡大臣杨应能、叶希贤的墓,墓旁“二忠祠”内供有建文帝白发僧服铜像,祠内有题联二副,其中一副: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追皇觉寺;

    君不死竟归,臣不归竟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认景阳宫。”

    看来,建文帝逃出宫后居云南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 5、 黑化史的背后,刘邦真的是一个流氓吗?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刘邦,倒不能说是被黑化,毕竟他的那些“流氓”行径都是《史记》里所记载的。我们看待这些古人倒也不必太过强调“粉”还是“黑”,古代的开国君主也都不是完人,势必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被“黑”的镜头。

    刘邦被说成是“流氓”,水一白倒觉得并不算是一种“黑”,反而是说他行事不拘泥于形式,懂得变通,而刘邦最喜欢的也是那些懂得见招拆招的人,相反那些顽固不化的酸儒才是刘邦最讨厌的。

    下面,水一白来简单聊一聊刘邦都有哪些“流氓”行径

    1、先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也是被诟病最多的——烹翁分羹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有一次就用他们来要挟刘邦,可刘邦看起来倒是蛮不在乎的样子。于是,项羽“发起狠来”,就要把刘老太公煮来吃了。可刘邦这个老“流氓”,不但不在乎,反而笑着对项羽说:“我们曾同为楚怀王之臣,更是相约做兄弟,所以我爹也就是你爹,你既然要把你爹煮了,那我这个当哥哥的倒是希望能分一杯羹来喝喝。”

    单纯地看这段,刘邦都不仅仅是“流氓”了,简单就是不孝啊!可是那个时候,就算是刘邦如常人一般哭着求项羽投降就能有更好的结果么?孝则孝矣,那也就不是刘邦了。

    后来,当了皇帝以后的刘邦对刘太公倒是非常孝顺,为了哄老爹开心,特意建了一座新丰城,把新丰的老邻居都接了过来,陪老爹一起玩,让刘太公有一个开心的晚年。而汉朝也是以孝立国,汉朝的君主也常常在其谥号中加个孝字,如孝惠帝刘盈、孝文帝刘恒等等。

    2、泡脚迎宾

    前文说了,刘邦讨厌酸儒,他讨厌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做到看见那些酸儒戴着他讨厌的儒生帽跑来见他,就把人家帽子打掉,然后朝着人家的帽子里面小便,这行为确实是够“流氓”的了。不过,这并不妨碍还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儒生跑来投奔,其中有一个就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一个六十多岁的狂傲儒生。

    听说郦食其来求见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边,享受着两位侍女侍候他泡脚,刘邦大手一挥,唤他进来了,然后该泡脚泡脚,该享受享受。狂傲的郦食其进来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即随讽刺道:“不知道阁下是想帮秦国打诸侯,还是想带着诸侯打暴秦哟?”刘邦听完,火也上来了,“死奴才,臭酸儒,说什么鬼话呢?”,郦食其听完,不由得一阵冷笑:“就阁下用这个态度,来对待我这位长者,还想诛暴秦?”

    听郦食其这么说,刘邦不但没生气,反而主动道歉起来,自此更是高看郦食其一眼。

    3、好酒色,被骂昏君

    在太史公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开头就提到刘邦“好酒及色”的记载,等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自然更加随性。

    有一回,汾阴侯御史大夫周昌进宫来找刘邦奏事,结果进来看到的却是“辣眼睛”的镜头,刘邦正抱着戚夫人在那里卿卿我我。周昌也是个老实人,转身就朝宫外走,可这时候刘邦已经看见他来了,蹭地一下就窜了上去,用他多年练成的丰富的“逃跑经验”一下就追上了周昌。

    追上以后,直接把周昌按倒,骑在周昌的脖子上,然后笑问道:“你看看我这个皇帝做得怎么样啊?”周昌本身就有点结巴,被刘邦压在身下,更是又急又气,听刘邦这么一问,不由得怒道:“我看你啊,就是跟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刘邦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站起身来放开了周昌。

    从此以后,对周昌倒是更加敬畏,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爱子赵王刘如意,还特意让周昌去给刘如意做赵相。只可惜,周昌虽然能延缓刘如意的死期,却最终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这三则小故事,如果单纯看前半段的话,刘邦确实是挺“流氓”的,但是完整来看的话,似乎还有点“可爱”,这时候再来看题主的题目,还觉得“流氓”是在“黑化”刘邦么?

  • 6、 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称吴王,按惯例朱元璋建立的朝代应该是吴朝,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这是两个问题,悦史君一个一个回答。

    第一个问题,吴王朱元璋称帝建国,为什么不走寻常路呢?

    因为他本就不是寻常人!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起家的源头。他本是一个穷游四海的和尚,机遇巧合中,加入了江淮地区的红巾军头目郭子兴的队伍,成了郭帐下的十夫长。

    郭子兴是红巾军的头目之一,而红巾军的老大,就是有着“大小明王”之号的韩山童、韩林儿父子。

    朱元璋跟着郭子兴,不仅娶了郭的养女马氏为妻,还得到了根据地(滁州、和州),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左副元帅,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朱元璋攻下集庆后,小明王韩林儿又升任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后,红巾军头目张士诚派部将进攻小明王韩林儿驻地,朱元璋率军救援,把小明王韩林儿安排在滁州居住,开始在红巾军内部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击败陈汉大军,劲敌陈汉政权皇帝陈友谅被杀。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但他仍以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讨伐同样称“吴王”的张士诚,张士诚部溃不成军,很快只剩下了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座孤城,朱元璋接着发动围城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心腹去滁州,以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的名义,在渡江时将小明王韩林儿淹死。

    小明王韩林儿死后,没有留下子嗣,韩宋政权灭亡。朱元璋随后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而称明年(1367年)为吴元年。

    按照这个节奏,似乎“吴”已经是呼之欲出的新王朝名号,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吴元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在围城数月后,终于拿下平江府,张士诚被杀。

    同年十月,朱元璋与元朝展开决战,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发布《谕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元朝军队节节败退。

    到了吴二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洪武。

    国号是大明,不是吴!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悦史君认为有三种比较合理:

    第一,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是红巾军的人,直到贵为吴王,小明王韩林儿这块牌子也没有扔掉。那么,小明王韩林儿死了,“吴”不就名正言顺了吗?当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很多人已经接受了明教的灌输,这是一个旗帜,而用“明”作国号,也与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相吻合。

    第二,明教首领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称号为“大小明王”,国号取为大明,是一种继承,利于安抚人心。

    第三,根据古代的五德终始说,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以火克金。

    第二个问题,汉唐宋三国等是惯例吗?

    悦史君的回答,是,也不是。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前,封号汉王。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前,封号先为唐国公,后为唐王。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前,曾在后周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这个已经歪楼。

    三国时曹魏文帝曹丕在建国前,封号魏王。

    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在建国前,自称汉中王,而且以继承“大汉”为旗帜。

    三国时孙吴大帝孙权在建国前,封号吴王。

    虽然题干中宋太祖赵匡胤稍微歪了一下,但问题不大,接下来悦史君再举几个例子,让楼塌一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称代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建立后唐王朝前,封号晋王。

    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后晋王朝前,封号赵国公。

    ……

    其他还有不少,但悦史君觉得不需要多举例了,大家一目了然。

    那么,王朝命名没有惯例,开国君王的不同考量是什么目的呢?

    很简单,一稳定民心,二维护统治,都是为了王朝的长久发展。

  • 7、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爱干净是个好习惯,太过分的,真的是病,轻则耗费钱财,重则失去朋友,还有不分场合的犯洁癖,结果要了命的。

    有洁癖的“樟脑丸”

    先说个亲自经历的旧事,1980年代我住的大杂院里住着一户人家,祖上在大清朝时是管水牌的,好像就是管理城里做生意人用水的。这家的老太太出身大户人家,有洁癖,当时年纪有六七十岁了,白白净净的脸上多会都飘着雪花膏的香味,而且爱穿白衬衣,因为姓张,小孩子背后叫她“樟脑丸”。她家里地上铺的大青砖被老太太擦得包了浆,砖缝间半寸多深被扫得没有填土,砖就像一块一块立在地上一样;蔬菜、水果全部用紫色的“屁屁粉”水泡后才吃,上中学后才知道那叫高锰酸钾,俗称PP粉;他们家的孙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脸,不认真洗就会挨骂,夏天门口摆着大木头水盆子,洗了澡才能进门,现在家家有浴室很普通,但在1980年代那是相当“辣眼”;他们家的小孙子们也不喜欢这样,全部被洗怕了,放学后都不愿意回家,总是在邻居家做作业,天黑透了才溜回家;邻居都不会去她家,因为进了门脚不知道往哪放,屁股也不知道该往哪坐,她们家就像院子里的孤岛,和有洁癖的人住在一起确实尴尬了。其实古代有洁癖的人也很多,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一次厕所换一件衣服

    西晋时有个文人叫石崇,他爱干净成癖,去浊臭的厕所成了头疼事,于是他准备了各种的香熏、香水、香膏,每次上完厕所不但要洗手、洗脸,而且必须将出恭时穿的衣服脱下扔掉,不再穿了。因此他上一次厕所场面宏大,需要十多个婢女侍候。客人到他家也是这样的待遇,上个厕所婢女除了伺候洗漱外,还帮客人换好全套的衣服才能出去,这种“礼遇”让很多客人既不好意思,也接受不了,去了他家硬憋着。有个刘寔去石崇家拜访,想上方便一下,走进厕所一看,里支着绛色蚊帐,铺着绸面垫子,锦丝褥子,还有两个打扮艳丽的婢女捧着全套衣服准备给他更换,吓得倒退出来,一脸惊恐地对石崇说:"我错进了你的卧室了。"石崇说:"那就是厕所!"刘寔说:"这个我受不了啊!"说完捂着肚子跑出石府,找块野地解决问题。

    “一泡尿”害死洁癖君王

    春秋的时候有个小诸侯国叫邾国,国君曹穿特别爱干净,在宫中只要看到哪有一星灰尘,对侍者轻则责骂,重则毒打。当年纸张还没有发明,上茅房时是用木头做的小棍棍拨拉干净菊花,由于物质馈乏,就是这种拨拉屎蛋的“厕筹”也是清洁一下重复使用。曹穿当然恶心这个了,利用君王的特权,他让人在厕筹的一头裹上棉花,蘸上干净的水擦菊花,当然是一次性使用的。

    有一天曹穿和大臣夷射姑喝小酒,夷射姑喝多了,就出去小便,一个被砍掉脚的看门人拦住他,要口酒喝,夷射姑大骂:“一个受过刑的人敢要酒喝,滚一边去!”看门人怀恨在心,他知道君王“性急而好洁”,专门在曹穿门前的柱子下面上倒了一碗水。曹穿看到柱子上的水很像尿上去的,大怒:“这是谁干的。”看门人说:“我看到夷射姑在这站了一会。”有洁癖的曹穿暴跳如雷,马上派人杀了酒还没醒的夷射姑。曹穿心里还是感到特别恶心,余怒未消,怒气冲冲往屋子走,一不小心绊倒了,正好坐在火盆里,大腿成了烤肘子,没多久伤口溃烂死了。因为太爱干净,一泡假尿竟然害死了两个人!

    狱卒用粪桶当刑罚

    说到洁癖,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元末明初的倪瓒,因为他是不但生活上有洁癖,精神上也有洁癖,历史找不出第二个了。

    因他太爱干净,朋友在他家住一宿他难受半个月。但有一次,他被一个姓赵的歌姬迷住了,思前想后,终于忍不住带回家留宿。可是等要上了床了,他的洁癖又犯了,担心歌姬不干净,于是让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他用手从头摸到脚,用鼻子从上闻到下,始终觉得哪里还是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洗,再闻……折腾了一晚上,终究也没办成好事。

    倪瓒不但生活上有洁癖,精神上也有,元朝末年张士诚造反自称"吴王",他的弟弟张士信想让倪瓒画几幅画,就送来很多画画用的绢布和金钱。倪瓒大怒曰:"我不做草头王的画师!"撕烂了绢布退了钱。一天张士信在在太湖上划船游玩,闻到一股很浓的香气,抬头一看,是从一艘整洁精致的船上发出来的,他便问:“这船是不是倪瓒的。”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命人将倪瓒抓了起来,痛打了一顿,倪瓒挨打时竟然咬住牙关连哼都不哼一声。后来朋友部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一出声便俗"。倪瓒还做了一首诗: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到了明朝的时候他被打入大牢,到吃饭的时候,狱卒给他送饭,他又犯病了,告诉狱卒送饭时要把碗举到眉毛以上,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在大牢里了你还装啊,我得改改你这臭毛病,于是用铁链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吃饭睡觉都挨着臭哄哄的马桶,不知道有洁癖的老头是怎么熬出来的。

    爱干净是个好习惯,如果过分了,就真是病。

  • 8、 参加起义军的朱温为什么又归降了唐朝?后来又是如何代唐建梁的?

    朱温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初期的一个狠人,他亲手埋葬了唐王朝,并建立起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政权。他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投降唐朝混到了藩镇节度的地位,之后凭借个人优秀的军政能力硬是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打出了一片江山,不愧为一代枭雄。

    早年经历

    朱温出身在一个文人家庭,但从小就喜欢豪杰,虽然乡里人都不喜欢他,但他却很能与江湖豪强结交。在唐僖宗时期,因为连年饥荒,盗贼与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

    而朱温此时也聚集了数万流民投奔了起义军中声望最高的黄巢,此后他跟随黄巢转战南北,到黄巢攻破长安之时,朱温已经成长为黄巢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他东征西讨击败了不少唐军将领。

    但是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暴露出军纪败坏的问题导致民心丧失,加上唐朝政府调集的勤王之兵越来越多,朱温开始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同州被藩镇王重荣击败后,他果断投降王重荣并认其为舅父。

    之后在王重荣的举荐下,朱温不仅被赦免而且被任命为同华节度使,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朱温从起义军的大将摇身一变成为镇压起义军的猛将,对义军知根知底的他所到之处战无不胜,频频击败黄巢起义军。

    拿着空头支票去上任

    由于朱温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有功,唐僖宗再次封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也即让朱温作为现在河南开封一带的节度使,按照晚唐的惯例,某种意义上就是将汴州这个地方封给朱温了。

    当然这个听起来很不错的任命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当时的唐军连长安都还没有收复,而远在河南的汴州也要靠朱温自己去夺取。当然有了唐朝政府的任命,至少在名义上朱温就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格,但有没有实力就要靠他自己了。

    拿到空头支票的朱温更加卖力,他和其他勤王之师一起猛攻占据长安的黄巢,最终黄巢不得不退出长安,返回山东。

    883年三十二岁的朱温一路追击黄巢起义军,随后正式进驻汴州上任,而汴州这个地方也正是在朱温的经营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五代到北宋时期也经常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

    剿杀“吃人魔王”

    黄巢起义军被镇压之后,在蔡州附近兴起了另一支强大而残暴的割据势力,这就是以“吃人”著称的秦宗权。

    秦宗权也是唐末兵祸中崛起的枭雄,不过他的个性过于残暴,虽然军力强盛,但不得人心。他经常纵兵掠夺不算,还搞三光政策,将平民杀死腌制成军粮的做法过于骇人。

    而朱温不巧就处在秦宗权势力向北扩张的路上,于是秦宗权一开始就频频进攻实力还较为弱小的朱温和其他中原藩镇势力。

    因为秦宗权的残暴不得人心,朱温逐渐联合其他藩镇扭转了对秦宗权的劣势,最终击败秦宗权并俘虏他送往唐都长安交由唐僖宗处置。经此一役,朱温不仅再次得到唐朝的赏识并封东平王,而且还一跃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之一。

    一生之敌李克用

    在剿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沙陀酋长李克用和朱温是战功最卓越的两位将领。但是在剿灭退出关中的黄巢时,朱温因为李克用的傲慢企图夜袭李克用,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从此李克用和黄巢成为一生之敌。

    李克用拥有当时最具战斗力的沙陀骑兵,而且占据河东实力雄厚。朱温面对他又是处于劣势,但是朱温相比于李克用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任用有地方治理能力的人才,他从开始经营汴州时就有别于当时只知道扩充武力的其他藩镇,注重内政建设的他利用位居运河要冲和中原繁华之地的优势,逐步在综合实力上超越李克用。

    而李克用则从一开始武力强盛到越打越弱,甚至一度想放弃老巢晋阳逃回大漠。而朱温则越打越强,最终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灭唐称帝

    从公元900年到公元903年,朱温乘唐昭宗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争斗领兵入关平叛。但其真正目的已经是控制和掌握关中地区,使唐朝皇帝成为他手中的傀儡。在以强势兵力逼迫李茂贞投降之后,朱温已经执掌李唐王朝的实际权力。

    为了彻底控制关中和取代唐朝,他先是将把持中晚唐中枢权力多年的宦官集团全部屠杀殆尽,随后将唐昭宗和朝廷重臣全部迁往洛阳并在途中先后杀死唐昭宗和朝廷重臣,随后立唐哀帝为傀儡皇帝。

    公元907年朱温正式受禅称帝,灭亡唐朝建立后梁政权,统治了除山西一带的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五代的第一个中原王朝。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