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_明代胡善祥皇后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为什么被废?
-
-
1、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答:你说的是尚可喜和耿精忠吗。
耿精忠于吴三桂投降之后的第二年也开始反清,但是他遇到清军后交战,结果战败,他马上负荆请罪,康熙考虑到实际情况,赦免了他,于是他带着军队,攻击尚可喜去了。后来他还协助清军打败了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打败了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但是这个货二次投降后,不反思接着又想造反,被告发,最终被清庭绫迟处死,灭三族。
尚可喜,此人比较厚道,其子尚之信,野心勃勃,在尚可喜病重期间,派兵包围父亲府邸,篡夺了尚可喜的权利,随后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最终为耿精忠打败,后由投降清庭,但在清庭和吴三桂之间持观望态度,最终为清庭赐死,家属得以幸免。
文|玉之溪
-
2、 明代胡善祥皇后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为什么被废?
谢谢两位朋友的邀请!
宣德三年,仅做了三年皇后的胡善祥被废除,尽管这个举动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但仍然没有能够阻止朱瞻基想要对废除胡善祥的心,那么一向贤良淑德,为文武百官,大臣所称赞的胡善祥到底哪里惹得朱瞻基不满?让他下定决心想要废后。这件事还要从朱瞻基小时候说起。
永乐十五年,朱棣在位时对朱瞻基甚是宠爱,从小便开始将他当做皇位继承人培养,自然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开始张罗着提朱瞻基选皇太孙妃,而这时贤良淑德,品性极好的胡善祥便被当做了最佳人选。这一点在《明史列传一后妃》和《万历野获编》卷3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宣宗为皇太孙时,纳胡氏为妃,及居东宫,称皇太子妃,宣宗登极为皇后。这在众人看来是幸福的开端,但对于胡善祥来讲,其实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
其实,早在胡善祥入宫被选为皇太孙妃之前,就已经有一位女子,早她一步先入宫,和朱瞻基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可以称得上是青梅竹马。
明宣宗朱瞻基,其实喜欢的一直是被封为贵妃的孙氏,孙氏不仅长相好看还比胡善祥早一步认识朱瞻基,或许是先入为主的道理,又或是其他原因,总之朱瞻基心中满意的皇后人选其实是孙贵妃。明宣宗喜欢的孙氏,是山东永城县人。少年时期就颇具美色。当时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并时时出入宫廷,所以经常就会在张皇后面前说孙忠的女儿非常贤德。张皇后后来将此事告知明成祖,因此孙氏便得了入宫的机会,并由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
后来,朱瞻基大婚要下昭选妃,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朝廷中担任司天官职的人算出胡善祥才是命中的皇后,故上奏,最后册立济宁胡氏为正妃,而与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只能为嫔。但孙贵妃一直深的朱瞻基宠爱,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之后,随即便封孙氏为贵妃。按照当时的宫廷礼制,只有皇后被册封后才赐金册宝(印),但朱瞻基却特地为孙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
纵使给了孙贵妃无上的荣耀,朱瞻基还依然不罢休,想要胡善祥将皇后之位让出。可是明宣宗在对大臣提出废后事宜时却遭到了众大臣的否决,原因是以胡皇后无子,当然这并不足以成为废后的理由,所以朱瞻基便让胡善祥主动提出让出皇后之位,终于,宣德三年,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出家做了一名道姑。不过,张皇后却因体恤胡善祥,每逢宫中举办大事都邀请她来参加,位置居于孙皇后之上。
其实说到底,胡善祥被废的原因是因为朱瞻基的不喜欢,但是她那样一个安稳沉静,未经大事的性格或许也不是特别适合后宫之主的位置,我们都知道,正统十四年时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也因此陷入空前危机。这个时候是孙皇后采取的主战的策略,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才得以化解此次危机,胡善祥是很贤德,但遇到大事不一定会如此果断,况且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孙皇后是一个是经得起大事的人,毕竟当时亲儿子被俘,她要做的传位给庶子的决定也是异常艰难。
-
3、 1861年辛酉之变,为何大权在握的肃顺就是斗不过慈禧一个妇人?你怎么看?
肃顺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要太自嗨,那是一种病,敌人会“趁你病要你命”。
大权在握的肃顺,为什么就斗不过无实权的慈禧?狂妄是他最大的性格缺陷,而得罪第三方势力则是致命伤,结果慈禧与第三方联手才胜出。 那么这场1861年辛酉之变,究竟是如何上演的呢?我们还要从咸丰帝说起……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难承德,没想到一病不起。他在病逝前,对身后事做出安排,采用权力制衡的方式,把权力分割给八大顾命大臣和两个皇后,避免幼子的皇权旁落。
咸丰帝驾崩,大清国的政务就按照遗命运行起来:
先有八大臣拟件,然后交两宫审阅,只有慈安盖“御赏”章、慈禧盖“同道堂”章后,才能产生效用。 想象很美好,现实太骨干,权力真诱人。得到皇权加持的八大臣,享受权力带来的巨大快感时,开始防备两宫夺取权力。而两宫都是妇人,名义有最终决定权,但毕竟不宜抛头露面,政务处理时常受到掣肘,权力呈现虚化。
那时候,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同洋人打交道,逐渐成为大清国对外代表和京城群臣的领袖。
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真的是掉进权力的幻梦中,他们害怕奕䜣分享权力,没有主动与京城势力结盟。反而,处处为难奕䜣见两宫太后,得罪了京城势力。
而慈禧颇有政治头脑,看看承德已无能为力,就劝慈安与京城的奕䜣结盟。
她们有这种需求,而奕䜣也是如此,虽然他现在执掌京城,但朝廷毕竟在承德,参与承德政务将来才能有希望。 所以,奕䜣接到两宫的秘密晋见的通知后,就快马赶到承德。八大臣丧失最后的补救机会,他们不仅不与奕䜣交心,还不让他间两宫太后。奕䜣就彻底被推向两宫一方……
后来,奕䜣还是找准机会进宫,让自己单独约见两宫。这厢叔嫂一相会,就定下回京夺权计谋,八大臣还蒙在鼓里。
承德都是八大臣的人,奕䜣的人马在北京,会北京就成了必须。不久,京城大臣纷纷发来,请求两宫垂帘听政的折子。八大臣不高兴,跟两宫发生争执,用罢工迫使两宫同意训斥京官。
事后,八大臣很得意,却不知道已经输掉“舆论战”。这是奕䜣安排的政治操作,就这一招,就让北京城的官员们认为八大臣在欺负孤儿寡母。 肃顺是一个精明的人,两宫的态度让他觉得一丝不安,提出要铲除两宫的看法,结果被另外7个人给否决了。
咸丰梓宫终究要回京安葬,当承德大众人马开始启程的时候,奕䜣早就抢先一步回去安排政变事项。
两宫找个理由,要求先行赶回京城,八大臣居然爽快答应了。等到小皇帝进了城,两宫一边向京官们哭诉八大臣欺负人的事情,一边对官员们许下加官进爵的旨意。
此时,八大臣还是没有疑心,听从京城安排,留下肃顺护送梓宫,其他7人先回京。结果7个人刚进城,就被抓住送入宗人府。紧接着,京城快骑出城,在密云把肃顺给抓了回来。
最终,八大臣彻底失败: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拉去砍头,穆荫革职并充军边疆,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
1861年辛酉之变,可吸取的教训有很多。但本文之强调一条,
要记住“没有永远的敌人”,在敌对斗争中,一定要善于结盟。如果肃顺对奕䜣好点,后者未必肯替孤儿寡母卖命,毕竟权力交易是冷酷的。 -
4、 如果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活到乾隆继位以后,乾隆会释放他们吗?
我的观点是:乾隆会释放三阿哥胤祉,却不会释放大阿哥胤褆。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是有依据的,下面萌月关来分析一下原因。
三阿哥胤祉“获罪”源自雍正稳固皇权。
三阿哥胤祉作为康熙帝序齿第三子,生母为荣妃马佳氏。胤祉能文能武,堪称全才。武学方面,胤祉曾和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能不分高下。在文学方面更是“加分项”,他主持编纂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深受康熙帝的喜爱。甚至于因为胤祉在书法上的造诣非凡,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在康熙一朝,三阿哥胤祉是为数不多被封为亲王的阿哥之一,可见其在众皇子中还是比较受喜爱的。
虽然胤祉是“九子夺嫡”的参与者之一,但其“参与感”相对比较低,在夺嫡几乎无望的情况下,理性的选择了退出,因此受到的冲击较小。在雍正继位时,又是第一个带头向新皇下跪行礼的皇子,胤祉可以说是一个有自知之明、有分寸、懂得明哲保身之人。胤祉之所以在雍正朝获罪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与废太子向来亲睦”,另一个就是对老十三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很显然,胤祉获罪有些“勉强”,更多的是雍正登基之初为了稳固皇权而对参与“九子夺嫡”兄弟们的打压。从最终结果也可以看出,相比较于其他兄弟,三阿哥胤祉结局还算好的。
所以说,如果三阿哥胤祉活到了乾隆朝,对于皇权稳固的乾隆皇帝来说,不论是出于个人情感还是获取宗族支持,又或者是为了彰显其大度、明君的角度考虑,释放三阿哥胤祉是必然结果。
大阿哥胤褆获罪于康熙朝,坐实“乱臣贼子”的罪名。
如果说三阿哥胤祉获罪比较牵强的话,那么大阿哥胤褆的罪名可就证据确凿了。作为康熙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胤褆对于太子名位的觊觎之心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际,看到夺嫡希望的胤褆提出了杀死太子的建议,从而使得康熙对其的印象直线下降。后来又被三阿哥胤祉揭发其用魇镇对付废太子,更是让康熙震怒,训斥其为“乱臣贼子”,并被削爵罢为庶人,最终囚禁至死。
大阿哥胤褆的罪名可谓不小,为了谋夺皇储之位,用魇术来对付太子,形同谋反,其手段之卑劣,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因此康熙朝被坐实“谋逆”的大阿哥胤褆即便能够活到乾隆朝,乾隆也绝不会将其释放。释放大阿哥胤褆岂不是说明乾隆认为大阿哥胤褆采用的夺嫡手段是可取的吗?况且康熙亲自定的罪,证据确凿,想要翻案难度太大。乾隆再怎么喜欢替人翻案,也绝不会翻这种影响恶劣的铁案。
大阿哥和三阿哥虽然同样是被囚禁至死,但他们获罪的缘由和罪名截然不同。因此他们即便可以活过雍正朝,乾隆对他们的态度也会不同。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分析的原创回答,欢迎吐槽。
-
5、 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您能详细地说一下吗?如何理解?
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出自于清朝岳飞后裔岳镇南之口,是岳镇南主持湖南学政时,在与那些出生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江南形胜之地的同僚们逗趣时脱口而出的。言外之意,山东山、水、人都振聋发聩,胜似江南的千山千水千才子。
“一山一水一圣人”,分别指泰山、黄河、(趵突泉,另一说。)孔子。
泰山为什么五岳称第一呢?因为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因此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黄河自上游黄土高坡,裹挟着大量泥沙流经山东,造就了奇特的自然景观“陆上悬河”。河道高于两岸4——6米,设防水位高8——12米。黄河经山东东营入海,年造陆3万多亩,每年新增面积20多平方公里,成为共和国新增的国土,堪称水之奇迹,水之第一。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庙,孔府,孔林,其格局规模如皇宫、帝陵。从古至今,孔子是享誉中外的思想大家,几千年来受到尊崇,其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华第一人。
自古以来,“江南多才子,齐鲁出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兵圣孙武,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山东从古到今名人辈出,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