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什么推荐的可以拍成电视剧的小说吗?拍过的就不说了?_唐初白袍小将罗成,历史上实有其人吗?有何依据?


- #问答
  • 1、 大家有什么推荐的可以拍成电视剧的小说吗?拍过的就不说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影视王国七公主。关于该问题我仅发表下个人观点和看法,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阅读愉快!

    在现在看来,小说拍成影视作品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毕竟有太多的优秀的小说,被影视公司看重,就会把版权购买下来,接下啦就要拍成影视作品,有的甚至要后续制作成游戏等一些衍生出来的产业链。

    接下来,我就个人喜好,介绍下我喜欢的几部小说,这些大多有些异域风情的,我比较喜欢,希望可以拍成影视作品。呵呵!

    也算了却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第一部《仙逆》

    作者——耳根

    作品简介:讲述了一个平庸的少年,踏入仙途,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巅峰,凭一己之力,扬名修真界的故事。

    第二部《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者——小春

    作品简介:主要讲述了生活在距今2000年以后的未来女孩哎晴,为了验证时光穿梭技术,多次回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世界。

    并且与龟兹国皇族罗什展开了一段奇遇,哎晴为了验证历史,做了试验小白鼠,几次三翻被推进时空穿越机,遇见了千古有名的高僧鸠摩罗什,两人的命运有着注定牵绊,上演一段穿越千年荡气回肠的恋歌。

    第三部《万古仙穹》

    作者——观棋

    作品简介:作品描述了主人公以天地社稷为棋局,于天对弈,执掌命运,以弱陈灭强宋,走上巅峰并获得永生的修仙之路。

    这部小说题材涉及谋略,国战,修仙,智斗,虐恋,商战等元素,围绕主要人物“成长”与“情仇”双线并陈的“逆袭”历史过程。

    好了!以上分享内容是我喜欢的小说,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拍成影视作品。

  • 2、 唐初白袍小将罗成,历史上实有其人吗?有何依据?


    谢谢悟空邀请

    就算翻遍了《旧唐书》、《新唐书》、《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甚至是《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等,罗成也属于查无此人,也就说历史上压根儿就没这号人物。

    罗成这个人物,最初出现于《说唐演义》第61回和《大唐秦王词话》第49回,是文学创作加工而产生出来的。虽说历史上没有,可现实之中却有多座的罗成庙。

    罗成的原型是否就是罗士信?

    隋唐时期的罗士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清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只是增加了与秦琼结义等虚构情节。而评书里的罗士信却是一副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的模样,几乎与正史全然不沾边,活脱脱就一“傻大憨”。

    历史上的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与秦琼是老乡。隋炀帝大业年间,年仅14岁的罗士信,就成了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下。据记载,作战异常勇猛的罗士信曾在战斗中斩下人头,并抛向空中,以枪尖接住,令对阵的敌军将士大为惊恐。

    另外,罗士信在战斗中,每斩杀一人,即割下鼻子揣入怀中,以此统计杀敌的数量。且隋炀帝对其十分赞赏,以至于在宫中还存有罗士信的画像。后率部投降唐高祖,更随李世民平定洛阳,并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洺水防御战中,罗士信陷入重围,城破后被俘拒降,为刘黑闼义军所杀。据《新唐书》记载,罗士信葬于洛阳北邙山。罗成的原型是否就是罗士信?仍有待商榷。但至少,在罗成的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其影子。

    罗成庙与罗成墓

    既然罗成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那么现实中的罗成庙与罗成墓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按理说,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修庙并不奇怪,可罗成墓的出现就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据说,罗成墓还不止一座,光是从南京到北京就有多达七十二座之多,比之三国时期玩七十二疑冢的曹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成庙,据说在山东省泰安市的东平县曾有一座。而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的白落堡村,则有两座罗成庙。一座是为纪念罗成而修建的;另一座是纪念罗成所乘白马,名叫“白马庙”,相传这里是罗成当年战败之地。

    罗成墓最为著名的共有两处,一处在山东省;另一处却在河北。位于山东省的,其确切位置在临沂市罗庄区盛庄办事处的陷泥河南岸,响马岭北麓,原潍徐路的东侧,李家白庄界内。

    据说这墓是罗成的拜把兄弟史大奈,物色了一批能工巧匠,在二龙山采青石修建。墓分三层,最下一层以石块砌成方室,棺木吊在上壁,棺下充有清水,无门可进。中间一层是长条青石,垒成纵横交错的通道,有室有门,状如八卦阵图。墓修好后曾遭盗墓贼破坏,随葬品已荡然无存。

    河北的另一处,在邢台市平乡县艾村西,相传是唐朝初年罗成与刘黑闼作战的战场。据《平乡县志》记载,古洺水流经平乡一带,按古洺州治所在永年县,与平乡毗邻,这里疑似罗士信初葬之地。这座墓葬同样遭到盗墓贼的破坏与盗掘。

    因此,这两处罗成墓究竟葬着何人?已无从稽考了。

  • 3、 有什么好看的系统流小说,最好是武侠类的?

    网络小说中的十大经典武侠小说,纪念已经日渐没落的武侠小说

    橙瓜网文2017-10-1016:14:08

    十《落日风雷》作者:XVLEII

    构思奇特,古文功底深厚,文笔上佳,情节跌宕起伏,有人说作者才学堪比金庸,不知道有人同意不?

    九《白袍总管》作者:萧舒

    身怀佛家神通,进入国公府成为杂役,江湖之中,庙堂之上,儿女情长,英雄壮歌。

    这本网络武侠小说是目前唯一人气较高的武侠小说作品,难得的精品。

    八《蝉翼剑》作者:何子丘

    如果每本书里的主人公都是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机智而且人品冠绝天下,以救天下为己任,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大英雄、大豪杰,那我们还看武侠干什么?所以就有了《蝉翼剑》这一另类。何子丘的写作功力自是不用说的,文章布局方面处理得很有意思。《蝉翼剑》起初还不是很吸引人,但是你越往后看就会发现越好看,就好像两块磁铁,越靠近一点,越深入一点,就越有吸引力。

    七《大唐行镖》作者:金寻者

    非常早的一部作品,2003年发表,新武侠的扛鼎之作。网络广泛连载,网虫争相追捧,读后连呼过瘾。在台湾出版后,掀起当地新武侠的旋风,被誉为武侠迷们不得不读的作品。

    六《庆熹纪事》作者:红猪侠

    属于依托于历史但是架空在历史之外,更纯粹、更彻底、更真实、更细腻,秋水一样的人物,在萧瑟的皇庭中演绎的江湖故事。逼真的历史感、浓郁的宫院气、辗转的倾思纷争、凄冷的落日京城,那个原先叫颜久,后来更名辟邪的少年,只露一回青衫的背影,就使人终生难忘。此书被人说当排武侠小说第二。作者还是个妹子。

    五《缺月梧桐》作者:缺月梧桐

    是一本传统武侠,走出了金庸编织的武侠世界,情节环环相扣,男性主配角形象生动鲜明.其中朋友情谊无论是少年时的心无猜忌,还是长大后互相扶持都同样感人.勾心斗角各施阴谋诡计的各奸角令人愤怒!作者写作功底非常强大。

    四《昆仑》作者:凤歌

    到了被人经常推荐的《昆仑》了,这部小说被人称作是后金庸时代的抗鼎之作,文笔好,人物塑造典型,是武侠小说里的一座高峰,也是凤歌自己的一座高峰,高得他自己爬不过去了。

    三《杯雪》作者:小椴

    第二次推《被雪》了,小椴是新武侠宗师,这部作品是他的代表作,讲述了宋代的乱世之中,一段段交织侠义与友情的故事,并对历史、家国、情义都有了深入的探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悲欢离合尽在笔下,代表了新武侠的极高水平。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二《死人经》作者:冰临神下

    本来想放在第一的,怕被打,妥协下放在第二了。我也不评价这部小说,大家去看就知道了。

    一《英雄志》作者:孙晓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嗯。

  • 4、 古代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大臣出宫门就扔了是真的吗,为什么?

    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从来不敢公开表现出任何不尊敬。这都与传统时期的专制统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有人都听从皇帝一人的诏令,大臣们更是不敢表现出任何反对和不情愿。但是,为什么乾隆皇帝赏赐给大臣猪肘子,大臣们一出门就把这些给丢了,这么大胆的行为,难道就不怕被皇帝责怪么?

    这件事的缘由是这样。清代,每到庆祝一些节日的时候,皇帝都会依照惯例,赏赐给众多的大臣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每一个大臣都表面上表现出“感恩戴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福气消受这份礼物。这份神秘的礼物也就是大块猪肉或者猪肘子猪蹄等等,这么油腻的肉并不是每一个大臣都会喜欢。但是,这毕竟是皇帝亲自赏赐的东西,就算是自己再怎么不喜欢吃,也还是得强忍着吃下去。

    这样说到清朝的皇帝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喜好,就是吃猪肉。据说,当时的御膳房一天就需要杀两头猪才能够满足皇帝的胃口。而且,这些新鲜的猪肉还要大块大块的卸下来直接在锅里煮,只要八九分熟上面没有血丝就可以捞出来上桌。这些美味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各个妃子,而比较肥的大肉片就赏给了各个大臣和侍卫。宫中所做的菜肴自然是美味可口,但是大臣们并不是那么幸运,他们只能接受一些没有味道只有腥味的水煮肉,有时候还得在皇帝的面前立马就吃。这么重口味的食物很多大臣都不喜欢,但是只能接受,实在是苦不堪言。

    但是,有一个人可谓是这些大臣们的救星,他就是纪晓岚。他和皇帝一样非常喜欢吃肉,没有一会的功夫就可以吃下五六斤肉左右。这些大臣们每次接受水煮猪肉之后,一出宫就把肉丢进了他的轿子里。每次他就进轿子吃个够,这么多的猪肉都被他全部吃完。我们知道纪晓岚非常受皇帝的重视,有一些人是为了投其所好,故意讨好他所以往他轿子里丢肉。还有一些人也只是不合口味,也就顺手给了他。

    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就是,当时的清朝朝廷是非常铺张浪费,在宫中餐食就非常奢侈浪费,一点都没有节俭开支,适当消费。这也导致了它过分消耗百姓的征税,最终得到个灭亡的结局。第二点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已经达到了非常腐败的地步,连这种奢侈的猪肉都见惯司空,直接送给别人。有的人甚至是借这个理由,故意巴结拉拢官员。这两点足以证明,清朝从下到上都非常浪费,不懂得体恤百姓,只顾着自身贪图享乐。也不只是食物方面,还有修建宫廷宅院,祠堂庙宇都非常奢侈。这样的开支也无法一直维持盛世状态,直接造成了朝代的衰落。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哦!

  • 5、 古代有从山东海上进攻东北的例子吗?怎么样?

    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就是典型的从山东莱州出发通过海路进攻东北的例子。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唐太宗采用水陆并进的战略,进攻占据东北的高句丽,成功收复被高句丽占据两百余年的辽东大片土地。但此次战役中,由于战略的转变,重点进攻方向还是陆路,海路更多的起着牵扯的作用;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唐太宗便吸取教训,逐渐将重点倾斜到了海路进攻的战略上。

    接下来,咱们便通过重点解说唐太宗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之战,附带说明第二次、第三次征讨高句丽之战,来看看唐朝如何从山东海上进攻东北,解决高句丽!

    一、战役起因

    唐太宗年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亲唐的高丽王高建武,独揽朝政,联合百济攻打唐朝藩属新罗,夺取新罗城池四十余座,并断绝新罗进贡的道路,同时,挑拨唐朝与薛延陀部的关系,挑战大唐权威。唐朝多次警告高句丽无果,遂于贞观十八年发兵攻打高句丽。掩藏在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高句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个强势的高句丽会对唐朝的东北亚霸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征讨高句丽的具体过程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并制定了水陆两路并进的策略:陆路由唐朝名将李绩率领,带领6万唐军,出山海关,进攻辽东;水陆由大将张亮水陆,率兵4万,从山东半岛的莱州出发,进攻平壤。张亮的水军由江、吴、京、洛等地兵士构成,江吴兵应为水站主力,京洛兵应为登陆主力。从战略布置来看,陆军进攻高句丽前线,吸引高句丽主力;水军直插高句丽兵力空虚的后方,最终实现前后夹击,灭亡高句丽,这样来看,水军的进攻反而是主要的。

    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

    • 李绩陆军的进攻

    当时,高句丽因觉察到唐朝的威胁,早已在辽东地区修建了一道长达千里的长城,东起扶余,西至大海,用来抵挡唐军。但李绩却采用疑兵之计,巧妙绕过高丽修筑的长城,渡过辽水,到达玄菟,同时,李道宗率领数千人到达新城。高句丽人畏惧,紧闭城门,不敢与之交战。随后两人合军,攻占盖牟城,俘虏高句丽两万余人。

    接着,唐军进军至辽东城下。这时,唐太宗也亲自率领大军来到辽东城下,展开对辽东城的攻击。辽东城为高句丽重镇,不容有失。高句丽派遣四万兵马来救,被唐军击败,辽东城遂被唐军占据。占据辽东城后,唐军又一鼓作气攻占了附近的白岩城。

    唐军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安市城!

    • 张亮水军的战略转变

    在唐太宗的规划里,张亮的水军最终目的是直插高句丽大后方,进军平壤,实现与陆军的前后夹击。水陆两军皆为主攻方向,不存在差别。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水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从攻击高句丽大后方变成了配合陆军作战。相应的,水军的进攻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转而进攻辽东半岛,实现与陆军的快速会合。

    于是,张亮率领陆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攻占卑沙城,旋即向西北方的建安城进军,以最快的时间实现了与陆军的会合,并击破一股高句丽军队。同时,张亮还派遣大将丘孝忠率领一部兵马至鸭绿江,袭扰高句丽大后方。

    由于战略的转变以及主将张亮的懦弱,水军在此战中的取得的成果极其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东莱渡海,袭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数千口。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

    • 鏖战安市城

    高句丽在丢失辽东城之后,派遣大将率领15万人支援安市城,与唐军展开了一场鏖战。

    此战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当做诱饵,于山岭上擂鼓举旗吸引高句丽军攻击,令李绩、长孙无忌埋伏于山岭两侧,待高句丽军进攻之时,伏兵尽出,大败高句丽军。其余高句丽参军还想依山顽抗,但在唐军的包围下根本没有生路,只能投降。也正是在此战中,白袍小将薛仁贵使一杆银枪,单枪匹马杀入高句丽军中,所向无敌,一战成名。

    此战,唐军杀敌无数,高句丽军三万多人投降,举国恐惧!之后唐军围攻安市城,但是由于安市城守军的殊死抵抗,短时间内无法攻破。而辽东秋季来临,天气渐渐寒冷,且粮草将尽,于是退兵。

    三、此战成果与反思

    此战,唐太宗多次打败高句丽军队,大量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收复辽东大片土地,为唐朝日后进一步攻伐高句丽建立了前沿阵地。同时,要申明的是,此战唐太宗并未受伤,韩国人妄自尊大,捏造唐太宗眼睛中箭,实在可笑。

    但此战中,原作战计划中的水军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战绩寥寥,而陆军也因高句丽以坚城重兵守卫,而无法再有进展。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便是依靠陆军的力量,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击败高句丽的。高句丽地处东北,中原王朝要讨伐,必须要长途跋涉,后勤保障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因其秋冬寒冷,也限制了出战的时间。要彻底解决高句丽,必须大力发挥水军的力量。

    四、唐朝海路攻高句丽战略的改进

    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唐军深刻认识到了水军对于击败高句丽的重要作用。于是,在随后对于高句丽的征讨中,唐军充分发挥了水军的力量。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时,让李绩率领三千人从陆路进攻,让牛进达率领一万水军依旧从莱州入海袭扰高句丽,无论水陆两军,都配置善水战者。在这次战争中,唐军充分发挥了水军灵活多变的特点,对高句丽展开袭扰,致使高句丽疲于应对,损失惨重,最终遣王子入朝为质。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时,这次唐军干脆不配置陆军,而只以水军为主要进攻力量,派遣薛万彻率领三万水军展开对高句丽的攻击。这场战争是想让水军直接插入高句丽辽东与平壤之间,起到南北分隔高句丽的目的。但是单纯依靠水军的力量,唐军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这场水军单独的进攻,更像是一场设有预期目标的战争演练,进一步加强了水军的适应战场的能力。

    之后,唐太宗在江南大量造船,又在海岛上建立存储基地,为进一步大举讨伐高句丽做准备。

    又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以伐高丽

    唐太宗因病去世后,唐高宗继位,继承太宗的志向,采用跨海平百济的战略,水路并进,实现了对高句丽的前后夹击,最终,高句丽在隋唐两代的连续打击下灭亡。

    总述

    唐朝在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海路进攻的重要性,从水陆攻辽东、到袭扰高句丽。再到跨海平百济,唐朝的海路战略愈发成熟,最后鼎定乾坤。当然,也不能忽视陆军的重要性,水路并进,方是平定东北亚的王道。

    以上便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要互动起来!!!

  • 6、 《隋唐演义》中哪些英雄有历史原型?演义和历史有什么不同?

    《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小说主要描写了在隋末唐初那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乱世,众英雄好汉们同心协力,反抗隋炀帝暴政,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故事。

    《隋唐演义》中绝大多数英雄好汉都有历史原型,他们历史上的形象和演义中描绘的并不一样,而大多数人受演义的影响,认为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就是演义中描绘的样子,这种认识明显是误读。那么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和《隋唐演义》中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选择几个《隋唐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具体的比较说明一下。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

    李元霸是《隋唐演义》中排名第一的好汉,手持一对擂鼓瓮金锤,胯下骑一匹万里烟云罩,金锤换银锤,三锤击走裴元庆,力劈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上并没有李元霸这个人,他的形象来源于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玄霸,李玄霸16岁就青春早逝,他既没有演义中李元霸那么无敌的武功,也没参与唐朝的建立,所以演义中李元霸的英雄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形象并不符合。

    第七条好汉玉面罗成

    罗成在《隋唐演义》中的形象不但是“高帅富”,而且武艺超群、心狠手辣,傲娇起来目空一切。但历史上并没有罗成这个人,他的事迹大多数是参照罗士信。据《新唐书•忠义传•罗士信》记载,罗士信和裴仁基刚开始是跟随李密,后来李密败亡,又归降王世充,一段时间后,发现王世充气量狭窄、阴险毒辣不是做大事的人,于是又投靠了李渊,被任命为兵马总管,后来讨伐刘黑闼,大战洛水城,不料天降大雪,迷失了方向,被刘黑闼包围,孤军奋战,最终被乱箭射死,死时年仅28岁。另外明代褚圣麟的《大唐秦王词话》中有一段介绍:“吾乃姓罗名成,字士信。”京剧中《罗成叫关》中有一段相似的唱词:“黑夜里闷坏了罗士信,西北风吹得我透甲寒”。这些都印证了罗成的形象就是罗士信。

    第八条好汉靠山王杨林

    杨林在《隋唐演义》中排名第八,是隋炀帝的叔叔,手中一对囚龙棒,打下隋朝半壁江山,因功封为靠山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与瓦岗军作战被罗成杀死。杨林的历史原型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杨爽。历史上的杨爽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而且文武全才,曾是隋文帝的得力助手,只可惜年仅25岁就英年早逝,和演义中那个威武的老将靠山王杨林,一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大相径庭。

    粉面驸马柴绍

    柴绍在《隋唐演义》中是李渊的女婿,平阳公主的丈夫,一直辅佐秦王李世民,是一个文弱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柴绍却是将门之后,据《新唐书•柴绍列传》记载,柴绍少年时便“矫健有勇力”,成为李渊女婿后,一直跟随李渊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是大唐开国功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三年,柴绍随李靖消灭东突厥,立下大功。贞观七年,唐太宗封柴绍镇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柴绍身患重病,太宗亲自探视,不久后病故。

    白袍大将苏定方

    苏定方在《隋唐演义》中身穿白袍,武艺高强,却是个阴险狡诈的人物,他曾设计陷害罗艺父子,引诱罗成深陷沼泽后,乱箭射死罗成,兵败后又投降唐朝,最终被罗家后人所杀。但据《新唐书》记载,苏定方年轻时便行侠仗义,经常跟随父亲保护乡民,追杀贼寇,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李世民登基后被封为折冲将军,跟随大唐名将李靖和程知节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被称为“常胜将军”,被封为左武为大将军,后患病而亡,享年76岁。当唐高宗得知苏定方去世后,感慨地说:“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和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免嗟悼。”可见演义中描写的苏定方和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形象明显不符。

    《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每个人的英雄事迹都是传奇,但历史不能演绎,更不能误导人们,演义中的故事终究是传说,属于文学创作,切不可当成真正的历史,这一点一定要分清。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