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如何从通俗娱乐走向不朽文学?
-
-
1、 宋词如何从通俗娱乐走向不朽文学?
宋词由通俗走向文学是经过了诸多变化的。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文风、内容、声律、句式。
一、词风。宋词发源于隋唐,晚唐时已有一些比较出名的词人比如:温庭筠、韦庄,到了五代时期词逐渐流传开来,但这一时期以奢靡淫逸的词风为主,多好艳词。比如花间词的鼻祖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一时期流行艳曲,词作多为香闺情事。到了南唐时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把词作用来写个人家国情仇,文风稍有变化。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境界始大”。
北宋初期,词的风格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仍然以男女情爱为主,这一时期婉约派一家独大。到了苏轼时期,苏轼扩大了词的内容,一改词绮丽淫糜的风气,词风追求壮美阔大。南宋时辛弃疾进一步继承发扬了这一特点,豪放派应运而生。
二、内容。词在苏轼以前被称为“小道”,只能是如厕打发时间的产物,难登大雅之堂。词作内容多为男女欢爱,创作内容有限。李煜时,把自身的家国仇恨融入词作,使词作内容扩大。北宋时,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苏轼把个人经历、理想抱负、咏古怀史融入词中,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内容。辛弃疾把国家民族问题搬入词作,使词的内容空前扩大。
三、声律。词的创作是伴随着歌曲的发展而来,词作本身便是歌词,词谱便是曲子。词最早的表现形式便是以歌的形式传唱。最初流传于妓女之间,渐渐的由文人填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丰富了词调,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后,以诗为词,不再追求词的音律。李清照说:”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批评了苏东坡的这种做法,认为以诗为词,妨害了词的声律。此后,词于曲渐行渐远,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音律上的功用逐渐消失。
四、句式。早期词讲究以赋法入词,追求华美淫糜,过度追求词藻。
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敦煌曲子词,也多是民间词,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阶层已渐壮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迹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这一类词抒发的是士不遇的感情,这本身就属于“雅”的范畴;在创作手法上,柳永还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苏东坡主张以诗为词,以诗的表现手法来填词,在此中运用题序和典故。打破了词创作的固有章法。辛弃疾进一步大量使用口语化语言,词的句式更加丰富。
词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就是:词风逐渐由淫糜走向积极;内容上由男女情事到个人忧思、咏古怀史、家国天下;声律上逐渐摆脱音律的束缚,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句式上由整到散,由单一到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