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末各地的军阀没能像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那样抵挡满清割据建国?
-
-
1、 为何明末各地的军阀没能像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那样抵挡满清割据建国?
唐朝军队有充分的自制,也就是节度使,而明朝依靠太监对军队进行严格控制,没有自制权力。
唐朝打仗效率有多高呢?首先是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全国各地设有600多个军府,每个军府管辖府兵一千人左右。府兵不用缴纳税赋,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参加军事训练。一旦遇上战事,府兵就要上阵打仗。府兵的武器和马匹等全部自理,但他们可以参与战利品的分配。
府兵制大大节省了军事开支,也是支撑唐代前期战争的重要制度。但府兵制后来渐渐衰落,到了唐玄宗时期就被正式废除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唐代的对外扩张了。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时期,唐朝一直在扩张。扩张就意味着前线离军府越来越远,府兵奔赴前线的成本越来越高,他们渐渐支付不起这个费用了。而且,府兵在战争打完以后,还得回到所属的军府。这一来一回,路上实在是太折腾了。你可能会问了,那唐朝为什么不在前线附近设置新的军府呢?这是因为府兵制的基础是土地。唐朝的前线都已经深入草原和西域了,当地根本没那么多土地。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唐玄宗特别热衷于对外扩张,杜甫有一首诗叫《兵车行》,里面有两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意思是说,边境都打得血流成河了,唐玄宗却还想着开疆扩土。频繁的对外扩张,导致府兵们再也无力支付战争的费用。加上当时的土地兼并又很严重,很多府兵的土地都被富人买走了,他们只有纷纷逃亡。于是宰相李林甫上了一份重要的奏折,说各地军府已经没有府兵可供征调了,干脆把府兵制停了算了。唐玄宗准奏,府兵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所谓募兵制,就是国家按期发军饷,招老百姓当兵打仗。老百姓参军入伍以后,就成为职业军人,长期当兵,不用务农,战斗力很强。募兵制不用土地做依托,招来的士兵可以长期驻守边疆。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安史之乱的祸根就这样埋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募兵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容易导致军阀的出现。我们可以拿府兵制来对比一下。府兵制下有一条规定,战争结束以后要“兵归于府,将归于朝”,就是士兵回到军府,将领回到朝廷。这样士兵和将领只在打仗的时候会聚在一起,将领很难把士兵变成自己的私人军队。但在募兵制下,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和将领朝夕相处。时间一长,带兵将领就容易变成军阀。而且,为了保证边境士兵的生活,唐玄宗还在边境划出一些地区,专供军队和他们的家属居住。这些地区就是所谓的“藩镇”,藩镇的统帅就被称作“节度使”。
更要命的是,唐玄宗为了确保对外战争的胜利,又改变了财政体制。你想啊,募兵制需要定期给士兵发军饷,但当时的金融技术比较落后,由中央政府先把钱收上来,再给藩镇发军饷,这样效率太低。于是唐玄宗就说,不用这么麻烦,以后藩镇可以自行掌管地方财政,你们自己收钱,自己花。这样做确实提高了效率,藩镇不用再担心军饷的发放,但弊端也很严重,藩镇手上又有兵,又有钱,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过,在唐玄宗看来,效率是第一位的,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用政治手腕镇住这些藩镇。可惜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这是后话,我们一会再讲。我先带你看看,刚才说的这些事,和安禄山的崛起有什么联系?唐玄宗在位时期,一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其中河北地区就占了两个。这里说的河北地区,是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两个节度使,一个叫范阳节度使,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还有一个叫平卢节度使,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和河北省交界地带。安禄山担任过的第一个高级职位,就是平卢节度使。朱棣是通过造反上位的。他本来是驻守北部边疆的燕王,后来发动兵变,率军南下,夺取了皇位。朱棣的王府里有好几位能干的宦官,在战争期间从事情报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郑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朱棣能够夺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朝廷里有内应。朝廷上的官员受到儒家忠君观念的影响,不大可能做内应,宦官们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看到朱棣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就私下和朱棣联系,暗中传递朝廷的最新动向。朱棣即位以后,为了投桃报李,开始重用宦官。当然,朱棣作为一代帝王,不可能仅仅出于感激,就打破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他的这种做法,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目的,那就是用宦官去防范和压制文武百官。
你想,朱棣通过造反登上皇位,朝廷上当然有人不服,所以朱棣登基以后,就对反对派大臣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可是杀归杀,幸存下来的大臣们,他们心里会不会有怨言呢?这一点朱棣心里可没谱,毕竟皇帝都是以猜疑为天职的。于是,朱棣为了提防大臣,就开始重用宦官。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太监去做监军。当时朱棣刚刚即位,全国人心不稳,他就派出几员大将,去接管边境地区的军权。他对这些大将不太放心,就又派出几名心腹宦官,跟过去监视他们,这就是宦官监军的开端。后来,朱棣从京城的军队里挑选出14万精兵,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叫作“十二团营”。统领十二团营的,居然是宫里的宦官。于是,宦官监军渐渐变成了正式的制度,宦官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也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兵部,成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到了明朝第九位皇帝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兵部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马文升,客客气气地去拜访司礼监的最高长官,也就是掌印太监李荣,想和他商量一起去检阅部队的事。结果李荣那天大概是心情不好,拒绝见他,马文升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你看,这件事说明,司礼监压过兵部一头,成了最高军事决策机关。除了让宦官监军,明成祖朱棣还有一项制度创举,那就是设置了东厂。东厂是一个特务机构,由宦官进行管理,专门负责监视文武百官,以及一般百姓。请注意,东厂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监视锦衣卫。锦衣卫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它也是一个特务机关,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朱棣觉得锦衣卫在皇宫外面办公,他们平时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对自己绝对忠诚,都不好判断,于是他又设立了东厂,派宦官去做东厂的首领。这是因为他觉得,宦官是自己身边的人,用起来最放心。东厂位于今天北京的东安门附近,大堂的入口处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字:“朝廷心腹”,大堂上还供奉着南宋名将岳飞。这些都特别能反映东厂的本质:充当皇帝的心腹,对皇帝个人效忠。东厂的管辖范围很广,大到军事将领们的不轨企图,小到老百姓对于朝廷的私下议论,他们统统要管。明朝末年的魏忠贤就是东厂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东厂的权力登峰造极。魏忠贤利用东厂,不断对士大夫进行政治迫害,还加强了对民间的监管。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晚上有四个人在房间里喝酒,一个人喝醉了,就开始大骂魏忠贤,其他三个还比较清醒,静静地看着他骂,不敢出声。那人还没骂完,东厂的人就破门而入,把他们四个带去见魏忠贤。大骂魏忠贤的那个被当场处死,其他三个人却拿到了赏赐,但他们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你看,明朝皇帝利用宦官控制住了军队,也控制住了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对皇帝来说,宦官是最忠诚的奴仆,所以明朝皇帝又逐渐派宦官去干别的活,比如在经济活动中担任职业经理人。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宦官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身份看上去完全不搭界啊,但明代宦官真的干过这活,比如替皇帝打理皇庄。皇庄就是皇室成员的私家庄园,这里说的皇室成员可不止是皇帝,还有皇子和各地的藩王。皇庄由宦官负责打理,比如嘉靖皇帝在湖北安陆府就拥有规模巨大的皇庄,这片皇庄包含了36个村子,还有两个大湖,总面积达到了一万多顷。安陆皇庄的管理者就是宦官。除了打理皇庄,宦官还经常替皇帝打理别的财源。我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当然比农业要挣钱,这一点明朝的皇帝其实很清楚。在当时,挣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矿,尤其是金矿、银矿,那开采出来就是钱啊。明朝的皇帝们不仅喜欢开矿,还主要派宦官去负责开矿,这些宦官被称为“矿监”。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派宦官去开矿,所得的收入大部分属于皇帝个人,不会被政府拿走。比如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陈增的宦官,长期在山东地区采矿。他在当地受到官员和民众的抵制,因为他如果判断老百姓的房子和土地下面藏着矿产,就会对老百姓说:你家里有矿啊,然后强迫老百姓搬走。于是,山东的官员经常向皇帝上奏折告他的状,但是万历皇帝从来只当没看到,因为陈增是在替他赚钱。除了开矿,宦官们还致力于发展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长江下游的苏州和松江一带的纺织业。明朝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不少纺织工场,并且雇佣了一万多名工人来做工。负责管理这些工人的也是宦官。宦官为了讨皇上开心,也为了给自己捞油水,当然是变着法子提高产量,拓展销路。苏州、松江一带的纺织品不仅行销国内,也成为大宗出口产品,为国家创汇。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口碑很好,叫作《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一个叫杨金水的宦官,就是江南纺织业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创收,他还亲自出面,和外国商人谈判,争取外贸订单。杨金水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类似他这样的人,在明代历史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