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六大奇书、六大名著,都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瓜葛?_白帝城托孤,真的是君臣情深一段佳话吗?


- #问答
  • 1、 四大名著、六大奇书、六大名著,都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瓜葛?

    说起“四大名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是能够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的作品。但其实,所谓的“四大名著”,并不是一个明确、公开提出的概念,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提法而已,是流行性的说法,而不是定下来的概念说法

    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四部小说在民间有着巨大的读者群,出版数量巨大,最初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这四部小说合起来进行推出的,从此以后,其他出版社纷纷效仿,“四大名著”的称呼也就流行开来了。

    四大奇书

    其实,最初有的是“四大奇书”的提法。

    最先提出“四大奇书”说法的,是明代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他口中的四大奇书,是《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之后,冯梦龙也提出了“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我们能够看到,王世贞和冯梦龙的提法,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王世贞把史书、经书、小说、戏剧四类书目并列在一起,是从不同类型的书目中并列起来的,而冯梦龙,只强调小说。

    到了清朝,著名学者李渔,曾经评价过两人提出的“四大奇书”的概念,他认为,王世贞将不同书类混在了一起,不如冯梦龙的科学,只提小说,其余不论。经过李渔的肯定,凭借李渔自己的影响力,四大奇书的目录便被确定了下来,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部无与伦比的长篇小说!

    但是,清朝入关后,对禁书的封杀审核极为严格,而《金瓶梅》中,其中有很多不雅的描写,所以《金瓶梅》屡次被禁,与此同时,《红楼梦》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且掀起了阅读热潮,人们口传、笔抄,将《红楼梦》快速无比的传播了开来。但其实,起初《红楼梦》也曾被多次下诏封杀,但是,《红楼梦》太精彩了,其生命力太强大了,受众也太多了,因此,无论清政府再怎么努力封杀,《红楼梦》依旧在民间流传,甚至有人,能够把《红楼梦》全篇背诵下来!所以,清朝人提起最好的四部小说,会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剔除《金瓶梅》,改用《红楼梦》代替。

    六大奇书

    清朝灭亡后,有人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奇书”的说法,这其实是将《儒林外史》、《金瓶梅》列入了其中,可是因为这种说法流传不广,所以不是太流行,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也很少提所谓的“六大奇书”了,便是因为“四大名著”的概念,太过深入人心的缘故。

    当然,除了“六大奇书”之外,还有人提出了“六大名著”的说法。

    六大名著

    所谓“六大名著”,增添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不过,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儒林外史》让人感觉内容太过枯燥和无趣,不像其余四部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而且,《儒林外史》没有明确的主角,结构相对松散,在民间,《儒林外史》的故事,流传度也不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至于《聊斋志异》,主要是短篇小说,更是毫无主角可言,虽然其中的故事流传非常广,但是影响力上,也不如《三国》、《西游》等让人津津乐道。

    所以,时至今日,被保留下来的说法,便是“四大名著”,不再有“六大奇书”、“六大名著”的说法了。

    但是要知道,《金瓶梅》、《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被来来回回的提起,绝对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我们在阅读“四大名著”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还有这三部古典巨著,尤其是《金瓶梅》,不雅描写不做评论,但其他方面的内容,绝对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奇书”!

    所以,总结如下:

    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四大奇书:《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六大奇书:《红楼梦》、《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

    六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怎么样,你清楚了吗?

    记得点赞哦,也我@读书分享与推荐,为大家分享好书好剧好内容!

  • 2、 白帝城托孤,真的是君臣情深一段佳话吗?

    “永安(白帝城后改名永安)托孤”,一直以来有不同意说法,有充分肯定的,也有予以质疑的。

    夷陵之战,刘备遭受了一生以来最大的失败,不但荆州没有收回来,自己受到的损失也是史无前例的,东征的意义还没来得及展现便被一把火烧的烟消云散了,刘备深受打击,几乎是被击垮了。于是,他召来了他最信任的人诸葛亮,俨然是要交代后事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回应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这该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君臣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是很真诚的给诸葛亮说的。给予肯定的是陈寿,他就是认为这是刘备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高度赞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所谓“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也有学者认为,刘备的一番话,是事先设计好的台词,是很虚伪的,是逼迫要诸葛亮承诺永久是臣下,像是当年高祖刘邦,病重时搞得“白马之盟”一样。而“君可自取”,“取”也不是取代的意思,而是赋予诸葛亮废立的权利,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这样是否忽视了李俨的存在呢?

    李俨是益州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刘备也同样托孤给他,诸葛亮为主,李俨位副。而且李俨拥有一部分兵权。于是就有人说,刘备这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是荆州带人入川的,刘备当然也要平衡荆州与益州大臣之间的权利。所以,“君可自取”,谁又能说不是刘备赋予诸葛亮,以防止刘璋旧部阴谋叛乱的权利呢?事实证明,刘备去世后,李俨很快被边缘化了。

    “永安(白帝城)托孤”,无论是虚伪还是设计的台词,刘备能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足能彰显刘备的人格魅力,这话是曹操,孙权不一定敢说出来的。这也是充分体现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了解,着实是历史上君臣相处情深的一段佳话,也足以证明刘备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 3、 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那么他的两分天下之谋能否实现?

    这个问题提得好,终于有人注意周瑜版的“隆中对”了。

    先说说背景。赤壁之战后,孙权抢地盘的速度很快,在荆州接连新设了3个郡,而把刘备安置在公安这个小地方,这里归南郡,刘备的活动范围只有一小半的南郡。


    刘备不得已向孙权提出扩大地盘的请求,他现在最渴望的是孙权能让出南郡的江北部分,好让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立足点。为此,刘备专程到京口来见孙权,当南提出了自己的请求,随即在孙吴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主张答应,有人反对。

    周瑜那时任南郡太守,他给孙权上书说:“刘备是个枭雄,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不会久居人下。我建议把刘备留在吴地,给他修宫室,让他整天吃喝玩乐,使他与关张二人分隔一方,我趁机发起挑战,大事可定”周瑜认为,如果割地给刘备,刘关张三人必然如蛟龙得云雨,一定不是池中之物。


    但孙权却不敢对刘备太强硬,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即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整顿人马以谯县、寿春、合肥等为基地发起了东线攻势,孙权不得不全力以赴保卫东线,此时无力增兵荆州,故尔不能与刘备闹翻。

    孙权再三斟酌,最后同意了鲁肃等人提出的借南郡给刘备的建议,决定撤出南郡的江北地区,这就是所谓借荆州的来历,其实孙权让出的并非整个荆州,而只是半个南郡。


    周瑜的建议虽然没有得到孙权的采纳,但他仍然未放弃在荆州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在撤出江陵前他回了一次京口,向孙权当面提出了新的构想。

    周瑜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刚刚遭受惨败,内部也不稳定,他已没有能力发起主动进攻。我请求和奋威将军率兵进取西蜀,拿下西蜀后,进而取张鲁,之后留下奋威将军守在那里,并与马超结援,我回来和您一起占据襄阳,北攻曹操,大事可成。”


    周瑜提出的是一个宏大计划,他想趁曹操无力南下之机去取益州,之后再取汉中,这样孙吴的势力就连有长江的上中下游,地跨扬、荆、益州,以汉中、成都、襄阳等为依托,向北方的曹操发起全面进攻。

    周瑜还提出了联合马超的设想,马超在凉州经营多年,已整合起凉州一带的势力,并且联合了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多路割据力量,发展势头很猛,成为曹操眼下最头疼的心腹大患,曹操正准备集中兵力予以讨伐。

    周瑜的这个方案让人觉得有点儿熟悉,它几乎是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的全部内容,从气势上说还超过了隆中对,在对局势的把握分析方面,周瑜和诸葛亮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奋威将军指的是孙瑜,周瑜毕竟只是偏将军,伐蜀这样的大事他特意把孙瑜拉出来,让孙权更放心。周瑜的计划得到了孙权的批准,孙权让周瑜回江陵准备。如果后面的事按照周瑜的计划进行,那天下将没有三分,可能只有二分了。


    周瑜的这个计划,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刘璋暗弱是有目共睹的事,以孙吴此时的实力和士气一举拿下益州胜算还是很大的。

    益州被攻下,汉中的张鲁要么倒向曹操,要么被孙吴吞并,而刘备此时还处在发展阶段,正忙着到荆州南部抢地盘,独立攻打益州还是奢望。

    可惜天不成事,年仅36岁的周瑜还没有回到江陵就病逝于途中的巴丘,一般认为他的英年早逝与当初在江陵城外所中的那一箭有关。


    周瑜死了,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接替他负责荆州事务,周瑜提出的西进益州计划就暂时搁置了,孙吴的军队随后从江陵等南郡地区全部撤出,使刘备拥有了整个南郡。

  • 4、 你想给哪位三国人物写一封信呢?

    现代总参谋长超然顿首再拜,逞书于刘备台前!惊闻尔二弟、三弟相继陨耗,吾心如焚!呜呼哀哉……吾知尔兄弟义重,将星陨落,断尔手足,痛不欲生也;但应以国事为重。一如既往,万事与孔明商议为上。

    既是挚友,不妨直言,尔之过有三:1、当初尔不应采关羽华容道。2、尔二弟非帅才,荆州应采庞统、赵云驻守,固若金汤。3、尔不该报仇心切,视国家安危不顾,固有夷陵之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重用孔明,启用魏延;采纳魏延计谋,曹贼不日灭亡,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尤望三思。友,超然

  • 5、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人~?

    魏国主要人物有曹操、司马懿、曹丕等,蜀国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吴国主要人物有孙权、周瑜、鲁肃等。

    一、魏国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2、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3、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二、蜀国

    1、刘备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

    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2、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

    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三、吴国

    1、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3、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