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_《明朝那些事》真的符合真实的历史吗?


- #问答
  • 1、 有谁看过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

    茫茫旷野中。

    一员血染征袍的战将拼尽全力,将手中的枪奋力地刺去。

    堂堂金銮上。

    几位尚书殚精极虑,把心中的智慧化成一篇篇流畅的奏折。

    问鼎中原,最终鹿死谁手?



    尔虞我诈,不是你死便是我亡。N起N落,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个个俊朗的面孔,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仿佛梦回明朝——这便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令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的那些事儿。

    自己接触《明朝那些事儿》,其源头是从学校中流行开来的。当时学校图书馆里人山人海,都是抢着借这套书的。而我干脆让老妈帮我网购了一套,从此就开始“大快朵颐”起来。

    明朝这个公司的CEO,叫朱八八。明朝的故事就是从他开始的。后来朱八八阔了,不能还用这个土里土气的名字不是?于是他改了名,叫朱元璋。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用轻松幽默的笔触,加上小说的笔法为我们展开一幅幅画卷。

    但看那些能征善战,出生入死业的武将们:徐达、,常遇春、戚继光、李如松等。徐达是一个良民兵,有个令自己非常骄傲的资本——他从没打过败仗。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高风亮节,真令人佩服佩服!

    常遇春是个流氓兵,“混混”类型的。不过他有个长处——能打,不要命,朱老板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把他收入帐下效力的。朱元璋同志告诉我们:“不论是流氓兵还是良民兵,能打胜仗的就是好兵!”

    再看明朝那些优秀的文臣:王守仁、杨廷和、张居正等一大串。王守仁是个奇才,简直就综合发展的人才,他不光读书,还当官,打仗,讲学,收弟子,还创立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而杨廷和就是个“学霸”,他十三岁中进士,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皇帝都捏在他手中。并且他还有个更著名的儿子,叫杨慎。他把嘉靖皇帝给折腾的不轻快,最大的成就就是给一本书写了一首词。那本书叫《三国演义》,那首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读过《明朝那些事》我还知道了明朝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有复杂的不能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可能跟你走的最近的就是你的死敌。

    有乱套的不能再乱套的故事——南边打倭寇,北边援朝鲜(明朝的时候是抗日援朝),东边防清国(建立的很早,明朝没灭亡就建了),西边打流民。真是一锅大杂烩啊。



    读《明朝那些事儿》,能丰富人的知识,澄清人的内心,让人放不下,着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让我感悟出了些许人生哲理:

    首先,做人不能太狂。太狂是要挨揍的。像明初的名将蓝玉、丞相胡惟庸等,都是因为狂,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而死的很惨。

    其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善于利用对手。明朝就把当时的蒙古那地方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元朝的后裔,折腾的够呛。把人家给挑拨成三部分,让他们互相打,明朝坐着看戏。

    还有“地下党”王琼同志,为干掉两个大坏蛋——钱宁、江彬,卷入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中,如同泥鳅一般滑来滑去,终于成功。但自己也身败名裂,差点玩完。



    第三,技多不压身。明朝的大官们都有一技之长,诸如郑和本来是个带陆军的,却跟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工部尚书潘季驯本来就管盖房子,最后却走上了治河的道路,并且发明了“束水冲沙法”,善莫大焉。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繁荣时期,但最后也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就像作者当年明月评价明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是的,读《明朝那些事》欲罢不能的感觉就如同:“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 2、 《明朝那些事》真的符合真实的历史吗?

    完全真实还有可读性吗?有真实的历史吗?到底该听谁的?

  • 3、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的时候夹带的私货真的很多吗?

    不是一般的多。很多悬案都有了明确的观点。很多人物的行为动机也都有了明确的阐述。很棒的史学札记

  • 4、 有人看过《明朝那些事》吗?感觉收尾很仓促,谁来解释一下为啥拿徐霞客的故事来收尾?

    《明朝那些事儿》用众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徐霞客故事。意在表明:天下不是属于朱元璋的,也不是李自成的,更不是皇太极的,而是属于象徐霞客这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切帝王功业,都是粪土,先化为粪,再化为土——明朝终究是灭了,后来的王朝也一样,这句话字面是这个意思,实质是和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互相照应,表达他的一种历史观:权力富贵是浮云,只有文明永传后世。这也许就是作者当年明月最后想表达的观点。

  • 5、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怎么样?该书的写作方法值得借鉴吗?

    《明朝那些事》是一部将正史小说化的一部作品,其可贵在于将枯燥的历史人物艺术化,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十分有趣。

    至于写作方法是否值得借鉴,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其借鉴的点在于生动化,现代人不在喜欢死板的作品,可以适当顽皮一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 6、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其中所讲述的历史客观吗?

    历史的主观与客观

    首先来说这本书不能归为史书,而应该算作一本小说,作者以一种小说的手法,加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带着读者们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向人们讲述了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看过得人应该都记得,当年明月从一开始就说了,他的这本书,即不算是历史,也不算是小说。这也导致后来对他的批评,都围绕在这一点上了。

    确实,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太过于个人情感,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是亵渎历史。可往好的方面讲,是爱。爱那段历史,历史里的人,以及从人之中看到的成长、挣扎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灭亡。

    其实,历史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后人对他们的理解只能是无限的考据与猜测,或许正如作者的笔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或许明朝的那些事情只有月亮才能知道了。

    所以,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历史本来就是一团浑浊,难辨真伪。前人给我们留下来来的这些历史的印记或许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恐怕这些要比真正的历史更为重要了吧。


    一段历史

    明朝,的确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阶段,而身为这个民族的后代,我们更加有必要的去了解这段历史,但读真正的史书未免很不现实,但易中天先生也曾经说过,历史分为三个形象,第一,历史形象,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还原,而其他的两者也是给人们一些经验与教训。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后两者。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融合了后两者,而作者也巧妙的运用了小说的手法,让人们带着更加容易接受的态度去了解这段历史,试问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潜下心来去品读真正的史书呢。

    我觉得研究历史的问题还是交给那些史学家即可,而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对历史的真相也不必太过吹毛求疵,真正的去了解前人为我们留着的这些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可。至于对这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怎么看,关键在于自己!

  • 7、 《明朝那些事儿》大家用多久看完的呢?我花了12天?

    我是抽时间看的,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