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_请问明朝为什么不向东北移民呢?


- #问答
  • 1、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内阁是由明成祖时期初步设立,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随后内阁权力开始逐渐扩大,掌控国家行政。

    明朝内阁经历了制度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权利鼎盛时期、动荡衰败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制度萌芽时期,解缙,杨士奇,陈循;初步发展时期,李贤,商辂,万安,刘吉,刘健,李东阳;权利鼎盛时期,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动荡衰败时期,申时行,王锡爵,叶向高,方从哲,顾秉谦,温体仁,周延儒。

    内阁最强的肯定是权利鼎盛时期了,这些内阁都直接决定着朝政,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内阁首辅权利巨大。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任期内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继位,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

    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严嵩,明朝中期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徐阶,扳倒权臣严嵩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 2、 请问明朝为什么不向东北移民呢?

    明朝末期东北有几百万汉族,在努尔哈赤的一系列屠杀政策下所剩无几了。《满文老档》有记录辽东之屠也称辽东屠杀,指的是明末时期的后金政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一带的屠杀汉人事件。

    努尔哈赤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不论贫富,均皆诛戮”的政策。在入关前,一面吹嘘他优待“尼勘”,一面却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100多万辽东汉人。同时还让大量的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百姓充当奴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辽东之屠

    别名

    辽东屠杀

    时间

    明末时期

    地点

    辽东

    主要人物

    努尔哈赤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背景

    女真人压迫汉人

    汉人的反抗

    4屠杀过程

    5被杀人数

    6主要影响

    7历史评价

    8参考资料

    历史背景

    女真人压迫汉人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辽沈为汉族聚居区。女真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后金社会有了空前的扩展,由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化成多种社会经济结构的交错,特别是与汉族地区先进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交错。

    努尔哈赤一方面要维护满洲八旗作为战胜者、占领者、统治者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既不愿又不可能把辽东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在八旗内部消化”;一方面又作出将辽沈汉民从明朝黑暗统治中拯救出来的救世主姿态,于后金天命六年七月,在辽阳颁布“圈地与计丁受田令”。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圈地。《满文老档》记载如下:

    1621年(天命六年七月)十四日,一行将前往分田,故先期告谕各村曰:在海州地方取田十万日,在辽东地方取田二十万日,共取田三十万日,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

    .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下令在辽东地区和海州等卫,圈占原汉民土地共三十万日,以安置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迁至辽东的满族八旗贵族、勋臣、兵丁及家属。这一做法,成为顺治年间清军入关后,在京畿等地区实行圈地、拨补换地等政策的先声。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对辽东新占领区的汉民实行“计丁受田”。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下令革除明朝辽东地区土地集中、贫富不均的弊病。首先将辽东地区全部土地收归后金国家所有,然后圈占三十万日土地给予八旗,再后将其他土地以每一男丁给六日,五日种粮一日种棉;每三丁种官田一日,每二十丁一丁当兵、一丁应役的方法,在辽东汉民中平均分配。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的重点,在于圈地。为了保持满族八旗的政治经济优势,为了保持满族八旗的战斗力,作为战胜者、占领者、统治者的努尔哈赤,理所当然地要剥夺被占领地区的土地为八旗所有,实行原有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所余之地,才尝试着对原居汉民重新分配,以改变明朝统治下的社会弊病。

    只是第一,由于重点是圈地、是保证满族八旗对土地的占有,而土地却无论如何是有限的,原居汉民没有能够分到足额的土地。第二,努尔哈赤改变明朝统治下社会弊病的做法,虽在他本人几乎是从奴隶制统治思想到封建制统治思想的飞跃,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尚未脱尽农奴色彩的封建制的初级阶段,如每三丁种官田一日的劳役地租,每二十丁一丁当兵、一丁应役的耕战合一的做法等,对于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仍是不能容忍的倒退,于是受到了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激烈反抗。

    汉人的反抗

    叛逃。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夹山河十二家人家,扶老携幼逃离后金辖区;刘济屯五村汉人乘高粱秆编成的筏子渡辽河投明;复州一万一千多男丁叛逃,投向明朝;鞍山、海州及周围之人纷纷叛逃,村村堡堡没有了鸡鸣狗吠、生息炊烟,只有刺耳呼啸的寒风在空旷的残垣断壁中随意穿行。

    暴动。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金州两秀才为首,十人“合谋作乱”;镇江(丹东附近)陈良策率众起事,将后金守将佟养正执送明朝;汤站险山农民群起回应,成群结队南行投明,后金军眼睁睁看着,不敢近前。

    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岫岩千名汉人乘木船八艘、独木船十四艘逆岫岩河而上,猛烈炮击后金五处哨探,后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

    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地都树起了反抗后金的义旗。

    偷袭,暗杀,投毒。后金天命八年,催征公粮的后金官吏有被汉人绑架,放到车上带走杀死;有因单独行动,被汉人杀死;有被汉人以交朋友为名,骗到家中杀死。与此同时,屡屡出现汉人在水、酒、猪肉中下毒,毒死后金军民的事件。

    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甚至以“光棍盗贼尚无畏惧”,下令嗣后满人不许与汉人交友,不许与汉人接触,不许单独外出,必须携带弓箭,十人接队而行,若结伙不足十人,而九人同行,“见即捉拿”,罚银九钱,“八人者罚银八钱,七人者罚银七钱,一人者罚银五钱”。六月下令“凡诸申汉人开设店肆之人,务将肆主姓名刻于石上或木上立于肆千,若不书名则罪之。无店肆携物售卖之人,概行禁止,以防下药鸩人。尤应晓谕我诸申妇孺,凡购食之人务记肆主姓名”。还要注意水、盐、葱、瓜、茄子、鸡鸭,以免遭汉民投毒暗算。

    屠杀过程

    努尔哈赤虽然说“恩养尼堪”,但是却大杀辽民,也极端反汉。

    1623(明天启三年),六月,听说复州汉民人数增加,接受明国“派来之奸细和札付”,将要叛逃,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斋桑古、阿济格、杜度、硕讬等贝勒,率兵两万,前往,将男人全部杀光,带回大量子女、牲畜。

    1624年(明天启四年)正月,努尔哈赤连下九次汗谕,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查量汉民粮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为“无谷之人”。努尔哈赤辱骂“无谷之人”是“不耕田、无谷、不定居于家,欲由此地逃往彼处(明国)之光棍”,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发现其“闲行乞食”,立即“捕之送来”,并于正月二十七日“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1625年(明天启五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下达长谕,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历数镇江、长山岛、川城,耀州、彰义站、鞍山、海州、金州等地汉民武装反抗事例,宣布要斩杀叛逃之人。他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各去自己辖属的村庄,“区别”汉民,凡系抗金者,一律处死。各将遵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有辽民几尽杀光之说。

    努尔哈赤还在十月初三的“汗谕”中,命将未杀的“筑城纳赋”之“小人”(即劳动者),全部编隶汗、贝勒的拖克索(庄),每庄十三丁、七牛,耕地百晌,八十晌庄丁“自身食用”,二十晌作“官赋”。编丁隶庄后,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每备御各赐一庄”。这样一来,原来“计丁受田”的汉民,失去了“民户”的身份,沦落为奴隶制农奴性质的“庄丁”,被迫缴纳数倍于“计丁授田”之丁上交的丁赋,人身奴役加重,剥削更为厉害。

    辽东地区的大多数汉民(即除去原系阿哈的汉民以外),从“计丁授田”的后金国“民户”,下降为缴纳高额地租、惨遭庄主压迫的封建农奴,严重地加深了辽民的苦难,农奴制庄园恶性扩展,遍布后金辖区,这是很大的倒退。

    努尔哈赤令汉人与女真人合户,实际上是将满族旗人分置于汉人各户之中,满人奴役汉人,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他们的奴婢。

    如此的不平等,加上缺衣少食,就导致了1623年满、汉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许多汉人故意在食物和饮水中投毒,焚烧房舍,还杀死了一些后金的哨卒。

    努尔哈赤对汉人抗暴作出的反应,是进一步种族歧视、种族清洗。他愤怒地责问八贝勒:“我等之兵去后,耀州之人即扬言杀我妇孺,其他各地之人亦毒杀我等之诸申,尔等知否?”又斥责各旗大臣对汉人过分宽容:汉官与我等之诸申,因何同等对待?若我等之诸申犯罪,则问其功劳,问其官位,稍有理由,即应赦之。若尼堪犯下死罪,又未尽心效力,复有偷窃之事,则应尽诛其子孙亲族,为何仅责打了事?

    窃据沈阳后,满汉人户便被指定居住在按种族划分的区域内。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规定汉人不得持兵器;而女真人则无论是不是八旗兵丁,都要随身携带兵器。这种旨在阻止汉人反抗的歧视政策,可能正是1625年汉人叛乱的导火索。这年秋,许多满族兵民被杀,据说还有汉人派人向附近的明军求援,希望重返明朝。11月,努尔哈赤采取了严厉措施,遂令满族官吏进行彻底调查,清洗各村带头闹事的秀才:并非我等嘉善拔擢之官员,乃是昔为明国秀才、大臣而今无官者,听信奸细之言,煽动当地村民。凡此等人,皆检出诛之。

    从万历四十七年六月伪金,复州兵民起,由于辽东军民痛恨后金苛政,猛烈反抗,努尔哈赤不从改革弊政、减少杀戮、缓和矛盾以平息民怒稳定局势这一根本上着手,却改变策略,怀疑汉官,疏远汉官。

    当努尔哈赤决定派兵屠杀复州兵民时,“抚顺额驸”李永芳谏阻说:“所谓复州之人叛者,非实也,恐系人之诬陷矣。”李之本意是应当慎重,核实情况后再发兵,这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努尔哈赤却大发雷霆,厉声指责李永芳等汉官“以明帝为长久,以我为短暂”,“心向明国”,蔑视金汗,竟革去他的总兵官职,捕其子来审讯,后虽复官,但也不似过去那样信任和重用了。

    被杀人数

    眼下东北人绝大多数是民国时候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的后代;而当地原住汉民的后代可说是凤毛麟角。

    早在民国之前的历史上辽宁是有汉人。辽东在明代属于辽东都司,于洪武八年并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辽东都司共设25卫2州,其中25卫是汉族聚居区,2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明朝和历史上的其他汉族政权一样在统计人口时往往只统计汉族人口而不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因为只有汉族人才负担赋税。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汉族聚居区古代就是九州之一的幽州之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而且人口不在少数,仅25卫中的金州卫一卫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人口45620人,可以从中看到辽东25卫在明洪武年间就有汉族人口100多万,这还不算驻屯的军户及其家属。

    明朝洪武年间统计当时明朝统计的总人口只有6000万人,而现在中国的人口在13亿以上,假如按照正常人口繁衍的比率来看,就照100万人来算,他们的后代到现在应该已有了2000多万,这将在现在辽宁4090万总人口占到一半以上的比率,而绝非凤毛麟角了。那导致现在辽宁原住民后代绝迹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祖先集体“失踪”了。

    主要影响

    努尔哈赤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生产。这一曾经是“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的富饶地区,竟弄得人丁锐减,田园荒芜,庐舍残破,百业凋敝,社会混乱,民不宁居,饥荒频仍,物价飞涨,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局面。

    辽东大屠杀使明军将士作战时比以往更加顽强。

    由于努尔哈赤多次叫嚣和实施杀穷鬼杀富户杀不服之尼堪,整个辽东的汉人都被努尔哈赤率作乱女真人屠得几乎干净了。侥幸没被屠杀的辽东汉人都沦为了满洲人的奴隶,这也是最早沦为通古斯人奴隶的一批中国人。另有少数人则被编入伪军汉八旗。

    历史评价

    清廷前期统治者例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1]

  • 3、 有哪位头条友人记得当年九龙杯失窃事件是怎么回事?

    记得这件事,曾读过当年九龙杯失窃找回整个事件,过程有点扣人心弦,那是1971年3月25日,罗马尼亚的外宾来中国访问,在上海衡山宾馆下榻,期间我方为显示尊重,拿出九龙杯招待外宾,供餐具使用,罗马尼亚的一位随行秘书见九龙杯精美,起了贪念,途中趁人不注意,偷偷藏进自己公文包带走了,发现九龙杯失窃,衡山宾馆保卫科和警方全力稽查,在我们敬爱的总理指导下,顺利取回了九龙杯,从失窃到找回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

    图为九龙杯瓷器。

    九龙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当年的景德镇为朱元璋烧制了一种精制的杯子,9条龙盘踞在杯子上,活灵活现,朱元璋为这种杯子取名“九龙杯”,康熙时期,有人进献了一块上好的玉石,康熙皇帝令人照着九龙杯的样式,打造了一个玉制的九龙杯,康熙爱不释手,据说曾经还失窃了被找回,戏曲《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就是讲这个故事,康熙死后九龙杯随康熙葬入景陵,民国时期景陵被土匪盗掘,九龙杯流入社会多次出现,最后销声匿迹。

    图为京剧《杨香武三盗九龙杯》。

    1958年景德镇的几位古瓷专家,根据见过康熙九龙杯的描述和史料记载,经过多次实验,成功烧制了非常接近于康熙真品的九龙杯瓷器,于是上海衡山宾馆订制了一套共36只九龙杯,用于招待尊贵的来宾,开篇所讲的失窃的九龙杯就是这套中的其中一只,当时招待罗马尼亚来宾时,上海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的录像,在排除内部人员所为后,调取录像发现是罗马尼亚外交部一位随行人员。

    这种小偷行为,如果直接找人索回,势必伤了和气,又正值两国外交特殊时期,正好总理也在衡山宾馆招待越南的来宾,在得知九龙杯失窃的前因后果,指示不可直接索回,要智取,于是当天为罗马尼亚来宾安排了一场由上海剧团举办的演出,期间有个节目是变魔术,桌上的摆放的正是3只九龙杯,魔术师在眼绚中藏了1只,桌上只剩下2只,魔术师说还有一只在观众中,径直走向那位罗马尼亚人员身边,打开公文包取回了九龙杯,这位人员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装糊涂,随即场上响起热烈掌声,一场完美的魔术表演结束。

  • 4、 潘金莲为何不能“甘于寂寞”恪守妇道?

    麓风轩认为,如果我们抛弃有色眼镜,以正常眼光来分析潘金莲的身世和遭遇,就能明白她为什么不能甘于寂寞恪守妇道了,那只是一个正常女性的正常需求而已!

    一、潘金莲心理分析

    潘金莲不能“甘于寂寞”恪守妇道,究其原因其实有三:

    • 一是潘金莲出生贫寒,从小就跟着父母过着非常苦的日子——穷怕了!所以做梦都想过上富裕一点的生活,这很正常。

    • 二是潘金莲自从小到了张大户家里,就受尽欺凌(小小年纪就被张大户长期霸占,又受张大户婆娘的打骂折磨),简直过着非人的生活;后来即使嫁给了武大郎,仍然没有安全感,经常受人骚扰,所以从“安全感”的角度考虑,她想找一个依靠。

    • 三是生理上也得不到满足,这一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局外人往往把这一点格外放大,把金莲姑娘塑造成了一个欲壑难填的“大欲女”,这是有色眼镜在作怪!

    二、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 然而这三点,武大郎并不能完全满足潘金莲的需求。就经济条件来说,武大郎虽然很勤快,一担脆饼担子走街串户起早贪黑,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偶尔改善一下生活也就是买一包酱牛肉而已。

    • 就安全感来说,跟着武大郎毫无安全感可言。在清河县就有不少浪荡子弟经常上门骚扰调戏,到了阳谷县以后,为了躲避事端,潘金莲几乎深居简出,免得在外招蜂引蝶。

    • 当然,武大郎当公务员的弟弟武松回来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武松经常出公差,一走就是几个月大半年,也不能完全保护,况且,毕竟人家不是自己的丈夫。

    三、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都有追求安全感和幸福生活的权利,包括欲女潘金莲。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对于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她只能寄希望于“嫁个好男人”!

    • 所以,当她第一眼看见武松的时候,就有所心动。从英俊面貌、魁梧身材、江湖名声、公务员的身份来看,正好契合了金莲的三点心理需求,所以在跟武大郎多年之后,一见到武松她就情不自禁,又萌发了一颗骚动的春心。

    • 在追求武松不成之后,在王婆设计、西门大官人的勾引之下,潘金莲又把眼光瞄上了西门庆(虽然不是她主动的)——西门大官人毫无疑问更能满足她的三点心理需求——用王婆的话来说,西门庆完全具备“潘、驴、邓、小、闲”这吸引女人的五大要素,堪称少妇杀手啊!叫金莲怎能不动心?!

    四、答案总结

    • 经过这么一分析,潘金莲不能甘于寂寞恪守妇道就是出于一个正常女性的正常需求,与当代女性结婚要求男方“高、帅、富”、“有房、有车、有存款”相比,金莲姑娘的这一点点要求算得了什么呢?

    • 客观地说,潘金莲的人生败笔就在于毒死武大郎,如果没有这一案底,她不会被当成反面教材!你看现如今拜金女大行其道,人们都熟视无睹,却还把潘金莲钉在千年的耻辱架上,任人唾弃,原因其实就是她毒死了武大郎啊,悲哉!

    【麓风轩】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 5、 太子李诵苦等2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皇位,为何不到一年却主动让位了?

    历朝历代皇位都是每个皇子的追求,即皇帝位第一步就是要先成为太子,如果皇帝寿命很长,做一辈子太子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明朝的朱标。我们今天说的这一位,苦熬了26年才终于成为了皇帝,此人便是李诵,但是在位仅八个月,因为身体健康堪忧,就被宦官俱文珍逼迫退位。

    郜国公主谋权

    李诵在当上太子后,也并不是特别安稳,先是遇到了自己妻子家族开始壮大自己的势力。郜国公主与萧升所生一女是李诵的妃子,在萧升死后,郜国公主私生活开始越来越混乱,还和太子詹事李昪、等一些官员暗中来往,而且行厌胜巫蛊之术,就是利用法术诅咒自己所厌恶的人。后遭到别人跟德宗告发,德宗闻之龙颜大怒,因为此时涉及到太子,德宗召来太子,狠狠的骂了一顿,并把郜国公主幽禁起来,这件事情发生后德宗便有了废除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

    李诵健康情况

    在这件事情之后,李诵做事开始更加谨慎起来,多年的储君生活让李诵心里极端抑郁,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诵突然中风,甚至丧失了语言能力,这让德宗心急万分,自己已经年暮,身体状况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皇帝和皇太子同事病重,在唐德宗弥留之际,太子都因为中风卧病在床不能前来服侍,至死他们父子二人都没能见上一面。

    短命的皇帝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驾崩,遗诏传位给太子,是为唐顺宗,做了皇帝之后开始对一些政令弊端进行了调整,但紧随着病情愈发严重,最后连上朝都做不到,都是通过宫人进行传达。朝中大臣看到皇帝身体如此,便开始了自己的谋划。最后宫中的宦官联合起来逼迫退位,被迫让位给了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死时仅46岁。

  • 6、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大明王朝:杨金水执意把沈一石家产卖给徽商的用意,你看懂了吗?

    一、

    这件事从织造局的小太监偷偷告诉杨金水开始讲起……

    朝廷来人了,杨金水骗郑泌昌和何茂才,说是织工局的人来了,要给嘉靖帝做万寿服,告辞要走。皇上的事,郑泌昌自然不敢拦着,只能一再嘱咐杨金水:

    “这么多年了,织造局的账只怕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公公交割了差使能赶过来更好!”

    郑泌昌此时有点慌的,这个节骨眼上必须得拉住杨金水,他说的一时片刻也算不清。实际上就是讲沈一石的账册拴住的不止我们,也有你杨公公,我们是一条船上的,船翻了,大家都得遭殃。

    他哪里知道,他们原先是在一条船上,可是这条船就要沉了,而杨公公早就驾着救生艇上岸啦。

    回到织造局的杨金水见了赵贞吉,也看了圣旨,明白他们此行的目的,看到赵贞吉接任浙直总督,他还是很欢喜的,原因有三:

    一是赵贞吉这个人名声很大,尤其是理学方面的造诣颇深,深受大家尊敬;二是赵贞吉是有靠山的,他的靠山是徐阶,目前来看严嵩下台,必然是徐阶接任;三是赵贞吉也受嘉靖帝信赖,以前是南直隶总督,这次调任浙直总督,前来救火,足见嘉靖帝的器重。

    正所谓,想皇上之所想,解皇上之所忧,杨金水这个时候更是要配合嘉靖帝,毕竟他根本没想到最后自己也会栽进去……

    赵贞吉在浙江地面上下达了第一条命令:

    “万事丛错,还得靠杨公公和各位同仁,戮力同心,共济时艰,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立刻捉拿郑泌昌、何茂才,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赵贞吉还是相当有文化的,一句话就用了好几个成语,不过那个“万事丛错”会不会是字幕组写错了,应该是“万事丛脞”才对吧?

    二、

    赵贞吉带着锦衣卫到任,看了没,他们不仅仅要抓人,还有一条任务是追查沈一石的家产!

    杨金水却不以为然,建议赵贞吉抓人的事情可以缓一缓,反正郑泌昌和何茂才又跑不了,早一天,晚一天的事。赵贞吉不理解,既然是抓人,又是奉旨抓人,难道你还怕他们不成?

    “圣谕煌煌,要拿人就要在巡抚衙门拿人,正行缉拿!”

    杨金水一听,就知道赵贞吉可能是误会了,自己怎么可能会包庇这俩蛀虫呢,之所以这时候不缉拿,是因为他们正在跟徽商谈卖沈一石家产的事。

    赵贞吉一听非常不解:

    “上谕是叫我来追查沈一石的家产,怎么现在能卖给别人?”

    原来赵大人的疑惑是在这里啊,看来得靠我杨公公点播一下,之所以要卖沈一石的家产,原因有三:

    一是目前胡宗宪大营的军需吃紧,急需筹集军需供应前线,卖掉沈一石家产,可以缓解军需不足。第二就是朝廷还答应卖给西洋五十万匹丝绸呢,这个买卖是做还是不做?

    关于第三点原因,杨金水没说,但是赵贞吉听出来了,那就是嘉靖帝根本就不希望沈一石的家产充公。毕竟在嘉靖帝看来,这个织造局的财产是属于皇上的小金库的,充公了,以后怎么挣钱?当初抄沈一石的家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等真的射出去后,猎物没打到,箭也丢了一支。现在国库空虚,东南又在打仗,可是真要嘉靖帝掏自己的小金库银子,他必然不愿意,所以,织造局还是保在内廷管理,最好。

    赵贞吉这段话是听懂了,但是没有听明白,为什么这种事只能郑泌昌和何茂才去卖?

    “我们可以商量着办,可这样的大事,能够交给郑泌昌和何茂才他们去办吗?”

    三、

    杨金水嘿嘿一笑,郑泌昌和何茂才那两个废物,当然不一定非交给他们办,只是这时候去抓他俩,会吓跑了徽商啊,徽商才是最重要的!

    赵贞吉继续发问:

    “吓退了这些商人,我们还可以找别的商人嘛。”

    杨金水又笑了,其他的商人可不行啊:

    “今天来的这些徽商,都是胡部堂的同乡,还有,这件事儿事先,我已经跟老祖宗请示过了。”

    这句话意义非凡,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波人是胡部堂的同乡,卖给他们,我们既可以理解成送给胡部堂的人情,也可以理解成埋在胡部堂身下的一颗雷。

    第二层意思就更深了,这件事是吕芳示意的,吕芳就代表嘉靖帝,也就是说,卖给徽商是嘉靖帝指使的。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嘉靖帝拉拢胡宗宪的举动吗?

    当初嘉靖帝有了倒严的想法,但倒严不能影响到东南抗倭,所以急于拉拢胡宗宪,可惜胡宗宪并不想出卖严嵩。从那一刻起,嘉靖帝就已经开始策划倒胡了,嘉靖帝的心思能如此之深,真让人冷颤。

    如果不仔细品读这一段,我们会陷入误区,以为胡宗宪也不过如此,自己的老乡都管不住,一点都不清白,还不是靠着自己的老乡敛财?即使是他不知情,那也得定他个管教无方的罪名。

    不过这些徽商也是被骗了,因为相信朝廷,所以才跟巡抚大人签约,可谁曾想,刚签了字,第二天这名大官就锒铛入狱了,这找谁说理去?

    万一下一任不认可条约怎么办?

    四、

    赵贞吉听完杨金水的解释,虽然不是很认可,但也无可奈何,一方面下令马上去淳安和建德把海瑞和王用汲叫来商议,另一方面还想把皮球踢给锦衣卫:

    “几位钦差以为如何啊?”

    锦衣卫才不趟这浑水呢:

    “上谕是给赵大人的,赵大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赵贞吉这才无可奈何的说了一句,大家都分头去办吧?

    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杨金水的安排,郑泌昌和何茂才继续卖沈一石的家产,手下继续去淳安和建德请海瑞和王用汲,自己嘛,静观其变。

    我想这时候的赵贞吉好像并不明白,沈一石家产为什么要卖给胡宗宪的老乡,但是他并没有继续问,我猜有两种考虑:

    一种是本身他跟胡宗宪是分属两个阵营的人,而且应该说是竞争对手,即使俩人同时入了阁,也必然会交锋。所以,他也是乐于看到给胡宗宪埋雷的行为。其次,则是赵贞吉的小心谨慎,毕竟杨金水都说了,这是吕芳的主意。且这次嘉靖帝就是让赵贞吉前来擦屁股,必然是有意打压严嵩的人,这对赵贞吉来讲是好事。

    打着揣摩圣意的心思,赵贞吉也会听从杨金水的安排,甚至还想自己亲自把沈一石家产卖给胡宗宪的老乡:

    “至于那些徽商,是不是还是等我明天跟他们签约为好?”

    杨金水又笑了:

    “先让郑泌昌和何茂才跟他们签约,赵大人明天不是更好谈吗?”

    是啊,上一任签的约,这一任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毕竟最终解释权在自己手上啊,可怜的徽商。

    从朱七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也没想到,杨金水这么黑,竟然给胡宗宪埋雷!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