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也有轰轰烈烈的航海壮举,为何却没有一块殖民地呢?_明朝历史中,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到底是一位明君还是逆子?如何评价朱棣?


- #问答
  • 1、 大明也有轰轰烈烈的航海壮举,为何却没有一块殖民地呢?

    要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必须满足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殖民帝国必须人口密集,而且有人愿意离开故土,愿意背井离乡,与此同时,殖民王朝还必须有拓展国土的强烈欲望。

    其一、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人口密度不高

    明朝前期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期,航海壮举可以说前无古人,但是,明朝当时全国人口只有6000万左右,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人口密度不算高,反而还需要鼓励增长人口,来发展农业生产。

    洪武初全国户口为161万余户,与宋朝熙宁年间相比,只及它的十分之一。如果这个史料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明初户口也只有元代的12%而已。

    据说为了增长人口,明朝居然用特殊的办法,比如宵禁。

    宵禁就是禁止人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去活动,明朝规定的宵禁时间是一更天至五更天,也就是在晚上七点开始禁止外出,直到凌晨五点才解除限制,宵禁期间还会有锦衣卫巡逻监督,如果发现街上有行走的人,是就要杖责的。

    宵禁也是一石二鸟,可以减少犯罪行为,与此同时,也是鼓励夫妻团圆的意思。

    因此到洪武末期,人口有了显著的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人口约6000万人,基本恢复到元朝鼎盛时期的水平。

    可以看出,明朝前期,中国的人口本来就缺少,所以根本没有对外殖民的内在动力。

    其二、明朝百姓不愿意背井离乡,与此同时,大明王朝没有任何拓展国土的意思

    中国人比较有乡愁,不喜欢背井离乡的四处奔波,楚霸王有一句名言:富贵不归家乡,如锦衣夜行,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

    所以很多郑和的士兵跟随下西洋,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赚钱而已,发财后就衣锦还乡,在家乡安度晚年,买田置业而已。

    再则,明朝搞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不是为了拓展海外国土,完全就是为了保护和开拓海外贸易。

    与此同时,还有炫耀国威的意思,总之就是没有开疆拓土的想法,治理落后地区,成本高,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明朝不愿意做这样的亏本买卖。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明朝在1407年已经把越南纳入版图,结果不到20年,就觉得是亏本买卖,最后还是放弃了长期治理越南的计划。

    因为大明朝廷命官的开支,远远大于当地的税收收入,而且还经常出现叛乱事件,明朝实在是太文明了,用文明的办法治理落后地区,往往有削足适履的感觉。

    所以没有文人愿意在那个落后的地方生活,特别是读书人,很多人不愿意去管理交趾省,也就是越南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明朝的文官愿意长期待下去。

    距离明朝本土不远的地方,都没办法搞殖民,何况是海外,所以说明朝是文明国家,不愿意蹚浑水,亏本买卖不说,还影响明朝的光辉形象。

    所以,大明有轰轰烈烈的航海壮举,却没有一块海外殖民地,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明朝初期中国本土本来就缺少人口,明朝又是文明国家,希望展示明朝的伟大形象,不愿意在海外拓展殖民。

  • 2、 明朝历史中,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到底是一位明君还是逆子?如何评价朱棣?

    朱棣在明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们在位期间也是明朝疆域最大的阶段,派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国声威远播四海,也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他夺侄儿皇位属于家族内部矛盾,与李世民争位有相似之处,不是因为这点就否定他。

  • 3、 怀王之约有没有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有哪些依据?

    违背怀王之约,将刘邦册封在蜀地,是刘邦起兵攻打项羽,破坏反秦战争后达成的政治局面的主要借口,那么,怀王之约有没有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

    图/汉高祖刘邦像

    怀王之约并没有规定封为何王

    所谓怀王之约见于《史记》,有两处,一处为《秦楚之际月表》,“怀王封沛公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西,约先至咸阳王之。”一处为《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人定关中者王之。”两处都提到先至咸阳或者关中者将被“王之”,也就是被授予王位得以为一国之王。但两条史料都没提到是以关中王之,还是王以别地。不过《史记》其后的记载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

    图/《史记》书影

    项羽对怀王之约的不满何在

    在刘邦及项羽先后入关,项羽向楚怀王打报告,得到的回复是“如约”。这时候史书记载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这里面,项羽并没有埋怨刘邦先入关抢走了自己的关中王。而是怨愤怀王没有让他与刘邦一同入关。从《史记》后文的记载来看,项羽对在关中称王并无兴趣,他后来和他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一道回到西楚之地。且得到怀王“如约”的命令后,项羽表面尊怀王为义帝,实则自行其是开始册封诸将为王,而册封诸将为王不仅没有出现在“怀王之约”里,而且实际上大大超出了六国王政复兴的轨道。

    图/项羽像

    不难看出,项羽怨愤“怀王之约”的并不是没有得到关中王的位置,而是没有与刘邦一同得到被封为王的机会。于是项羽愤然决定抛弃原来六国王政复兴的政治格局,大封诸将为王,彻底毁灭“怀王之约”的政治土壤。

    怀王之约的政治意涵

    怀王之约背景是六国王政复兴,其意涵则是先入关中的将领有资格与原来的六国贵族一起称王。按照常理而言,六国既然已经复国,那么剩余能用来册封的土地就只剩下关中秦地了。但从项羽本意是同刘邦一同入关被封为王来看,似乎也不能这么确定。总之,可以说,怀王之约并没有明说册封先入关者为“关中王”。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王勇:《怀王之约与汉承秦制》,《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