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霍巴利王:开端》讲的是什么?_影视中的监狱服刑犯互殴,胜者为王。是现实反映吗?


- #问答
  • 1、 《巴霍巴利王:开端》讲的是什么?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印度电影,因为印度的大多数电影都会带有人、神、宗教这些色彩,对于很多无神论者来说回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我今天还是想推荐这部印度的《巴霍巴利王:开端》电影,因为这部电影都充满了正能量和正确的三观。

    在很久很久之前,印度有一个摩喜施末底王国,国王去世后,在两个能力超群的年轻人巴霍巴利和巴拉底瓦之间展开,巴霍巴利为人善良,正直勇敢,而巴拉底瓦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巴霍巴利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王,巴霍巴利继位后不久,就遭遇巴拉底瓦的刺杀和篡位。巴霍巴利的儿子在母亲和祖母的保护下,逃出去了并且被另一部落的人家收养,取名希瓦。

    希瓦天生拥有神力,并且一直渴望爬上瀑布高山,长大后为了心爱的姑娘他离开了家乡,从而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继而展开一场复仇与夺位的故事。

    这种“哈姆雷特式”的复仇故事其实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剧情并没有多么的新颖,但是整部剧中画面恢弘壮观,人物表现细腻真挚,每一帧的布局构造都恰到好处。

    抛开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不说,只是单单就主题和价值观而言,就很值得细细品味。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在巴霍巴利和巴拉底瓦最后共同抗敌时,那位最高掌权人说的“杀再多都只能是勇士,救一人才是神明”。虽然现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嗤之以鼻,但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大爱还是很多人心中一把不可毁灭的标杆。

    我没有去谴责或者说是怪罪一部分人的道德观,因为我的三观也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谁都没有权利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衡量别人,那些站在制高点,披着道德外衣,对无辜之人进行鞭挞的人,其实才是最卑鄙最无耻的。

    人有一个正确的三观是有多么重要呢。

    在前几天我室友中秋放假回家,想要晚回来一天,就想要花几十块钱找个代课的,并且还吐槽了我们学校代课费用又涨了,说四十块钱一上午了呢,我就开玩笑说我没有课,我帮你代课,给你个友情价35块钱。随后宿舍就这35块钱起哄说起来,结果室友就酸溜溜的说你们有没有道德底线啊。what?我当时就傻了,一句玩笑就成了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难道我就这么廉价,生下来就是为了给你帮忙的人吗?这并不科学啊。

    从孔子时代就教育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总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人,是自私的。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总是跟个小孩子一样自命清高的自以为是,没事就喜欢上纲上线,真的很幼稚,也很没品。(不好意思,我插进来一点题外话。)

    电影中希瓦(巴霍巴利王的儿子)是个为了梦想或者说是为了信仰可以勇往直前的人,他向往瀑布上的世界,尽管母亲曾经多次阻拦,但是他还是锲而不舍的爬向万丈高崖。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奥德修斯,即使塞壬的歌声会诱人忘记初衷,他也会向着中心的方向前进,哪怕路上有众神阻挡。

    我想一部电影的成功,重要的不是他的特效做的有多么逼真,多么厉害,而是最终是否可以给予感动。人类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感情事一样的。我会赞叹这部电影制作的如何精良,可最终给我留下的是感动的故事。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2、 影视中的监狱服刑犯互殴,胜者为王。是现实反映吗?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镜头,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以社会背景或拳头硬为仗势,称王称霸,奴役和折磨新入狱的犯人;在社会上也听到过类似传闻。如果这种现象属实,那后果是很可怕的。试想:监狱本是让犯人重新做人的,如果让他们带着这种残酷经历刑满释放,那必然会对社会充满不信任甚至是仇视,很容易导致二次犯罪。所以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应该体现在监狱里。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