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金花与洋人瓦德西之间的流言是真的么?_城市人对农村的旅游业和农家饭菜羡慕吗?


- #问答
  • 1、 赛金花与洋人瓦德西之间的流言是真的么?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京城后,的确很野蛮,而且这种野蛮还带有一定的预谋性。

    那年月德国军队远征一向是有军妓随军的,但1900年进攻京城这一次,他们却没有带女人。很显然,他们凭借枪炮优势,对迅速占领京城有着相当的自信,并且认为京城中一定不缺包括女人在内的战利品。

    八国联军占领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金银玉帛和女人是他们抢掠的重点,甚至连他们号称要保护的中国教民,也遭到了凌辱,这一点就连他们的最高指挥官瓦德西也得不得承认。

    在度过了战争初期的动荡和混乱后,八国联军的士兵从大索三日的亢奋中渐渐平复下来,各国列强对京城实行分区管理,着手恢复秩序。很荒诞也很讽刺的是,京城最早恢复的商业活动,竟然是娼业,不仅著名的八大胡同生意火爆,就连一向偷偷摸摸搞地下活动的暗娼也活跃了起来。

    赛金花与瓦德西之间的流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流传开来的,那一阶段,各国洋人与京城娼妓的确生意不断,来往频繁。

    赛金花本姓赵,赛金花是她的艺名,此女原是苏州娼家的一名“清倌人”,也就是雏妓,当时的艺名叫傅彩云。

    十六七岁时,傅彩云被同治朝的状元洪钧看中,纳为小妾。后来洪钧被任命为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由于洪夫人不乐意远行,于是状元公洪钧便带着她出国上任,驻节德国首都柏林。

    据说,在德国期间,傅彩云邂逅了风度翩翩的“日耳曼绅士”瓦德西,并谱写了一段一见钟情的风流韵事。

    几年后,洪钧回国,不久病死,傅彩云遂离开洪家,在上海、北京等地重操旧业,先名曹梦兰,后名赛金花。由于“状元如夫人”的头衔十分有卖相,赛金花很快成了京城名噪一时的名妓,经常与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相往来,人称赛二爷。

    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时,赛金花正好在京城,住在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此地正归德国管辖。

    就这样,赛金花与昔日的露水情人瓦德西重逢了,两人一起住进仪鸾殿,朝朝暮暮,卿卿我我。

    其间,仪鸾殿燃起的一场大火,让两人之间的轶事显得十分真实。据说,见大火烧来,瓦德西挟着赛金花从窗户一跃而出,将英雄救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赛金花借此更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她在瓦德西心中相当地有分量。

    之后,流言便成了光辉事迹。

    说是赛金花不停地在瓦德西枕头边吹风,不仅制止了联军的大屠杀,而且保护了皇宫免受焚毁,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在议和的关键阶段,在李鸿章束手无策的时候,幸亏有赛金花出面成功劝说克林德夫人(克林德系义和团运动时的德国驻北京公使,后被义和团杀死)接受了立碑道歉的条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这才逃过一劫。

    诸如此类的流言一传十,十传百,赛金花俨然成了京城中的巾帼女英雄,上至公子王孙,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传扬。

    而作为当事的女主角,赛金花则一直知趣地在流言中顺水推舟,因为这些流言对她有价值,只要流言不衰,她的生意就能一直红火下去。

    那这些流言到底是真是假呢?

    其实只有稍微盯一盯这些流言的细节,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流言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巧合,所以它注定只能是故事。

    赛金花在德国时,瓦德西根本不是流言中的年轻绅士,那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另外,偌大一个德国,邂逅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还是一见钟情式的邂逅。

    瓦德西做八国联军统帅驻京城时,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哪还有那么大的兴致,哪里还能不顾颜面地厮混,至于火海中跳窗,那就更不太可能了。

    其实,当时就有人站出来拆穿过这些流言,而且可信度极高。

    作为同文馆的学生,后来因帮助梅兰芳走出国门而闻名的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当时就在京城。

    在京城,齐如山因为懂外语,没少跟洋人打交道,并因此与洋人做了不少生意。齐如山说,他曾亲眼所见,赛金花只是与一群德国下级军官厮混在一起,有一次,看见瓦德西经过,吓得连头都不敢抬。

    如此说来,以审视的眼光看,加之可信之人的证词,赛金花与瓦德西的流言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样的流言之所以流传,那是因为当时的国人有一种可悲的心态,衰败的王朝,男人无用,只能寄希望于女人来行民族大义,力挽狂澜。

    这样的情结,自明末清初时就有,像李香君、柳如是,只是到了清朝快完了,又轮到赛金花头上罢了。

  • 2、 城市人对农村的旅游业和农家饭菜羡慕吗?

    我很羡慕农庄的饭菜,天然好吃吗?

  • 3、 你到过的最吸引你的民族聚居地是哪里?

    我去过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苗寨,我认为苗寨最吸引我。我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我自己偏向苗族的住宅,有特点。


  • 4、 在外旅游时经历过的最不顺心的事是什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不顺心的是旅游景点没有看到,反被导游逼下车,脱了团。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最后因为仁慈放弃了投诉。

    今年9月13日,我们一行三人在贵阳火车站旁一家旅行社,每人花398元报了一个三天两晚的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小七孔等景点游。交钱签合同时,我反复与公司协商:“不准强制购物!”否则我们会投诉。收钱的一位公司的女士反复承诺并写进了合同,不强迫购物。

    9月13日游览了小七孔,一位帅哥导游不仅随意改变了行程,合同写的夜宿凯里,第二天去千户苗寨。结果当天汽车9点多才赶到千户苗寨,叫我们爬上山顶看完夜景就算到此一游,14号大清早又赶路去黄果树瀑布。

    13号临近千户苗寨时,帅哥导游变了脸似的对全车游客说:“你们的团费今天巳经用完了,明天都给我穿戴整齐进店购物,每人八千元,必须拿发票给我看,不购物的今天就下车离团。”第二天,我在同行的游客中录像取了证,我们三人陆续在千户苗寨和凯里被逼下车。有两个同伴被迫在凯里下车时,要我的同伴签字同意:“自动脱团”后承诺退回全部团费。结果签完字,导游玩了个花招,没给半分钱溜了。

    我愤怒了!一是准备发《头条》,标题都想好了:“导游强制购物,被逼中途脱团下车”。二是向贵州省旅游局提告,讨一个说法。

    后来,公司和我签合同的女士知道我的后续行动。知道问题严重性,反复赔礼道歉,反复认错,当即退回了12OO元三人的报团费用,并且要来车接我们回贵阳。

    疫情刚过,旅游业刚复苏。我若当时发《头条》仍呆在千户苗寨。我和他们都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教师不肯购物,被导游赶下车,这有多大影响我不知道。但是他们至少肯定过不了我儿女们一关。上门来找麻烦讨公道是必须的。

    得饶人处且饶人!犯错的是帅哥导游,连累的是公司。于是,我放弃了提告。尽管我千户苗寨、黄果树没有游览,还呕了一肚气。当即考虑我们也游览了一天,我还退还了公司4OO元费用。

    此事已平息,旦愿我当时仁慈饶恕了一群迷途知返的羊,这个是我忍气吞声的初衷。而不是放过了一群在旅游行业中,继续为非作歹的狼,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我这样做对吗?

    敬请关注。

  • 5、 三亚返哈尔滨机票高达2万,东北人春节去三亚还回得来吗?

    东北和三亚,一个最北,一个最南,路途上本来相差就多,所以机票相对于其他省份会稍微贵一些。

    去三亚的东北人主要有以下四种。

    1、候鸟式老人,这些人大多退休了,每年夏季在东北避暑,冬季去三亚过冬,很多人在三亚已经置业,这些人并不会在节后返程,所以机票价格对于他们没有影响。

    2、在三亚打拼的年轻人,东三省是人口流出的大省,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打拼,过年前很多人会从三亚返回东北过年,所以节后应该是回到三亚,所以,这部分人也不会受到影响。

    3、去三亚度假的年轻人,三亚过年在国内来说是一个高成本的度假方式,从东北去三亚成本相对更高,以三口之家为例,可能往返路费就要一万多元,再加上当地的住宿以及游玩儿,费用会更高,所以能从东北去三亚度假的都是当地高收入人群。所以两万元的返程机票对于他们或许并没有那么夸张。

    4、去投奔在三亚养老的父母,这群人或许是受机票价格影响最严重的一批人,为了能和三亚过冬的老人团聚,顺便旅游,这些人选择在三亚过年,节后上班却面临集中的返程高峰,所以这批人的处境最为尴尬。

  • 6、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谁?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批寓居大城市的作家,以其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用带有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五四"新文学中,乡土文学在鲁迅、周作人、茅盾、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大发展。到了当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乡互动加剧,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变迁,出现一批新世纪的乡土文学作家。

    莫言

    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大半以乡土为主,如《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天堂蒜薹之歌》等。

    莫言善于在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中发掘人类生存的悲剧意义,如《大风》记述了童年时的痛苦记忆,《弃婴》写出当代农民的浮躁与苦闷,《天堂蒜薹之歌》把农村的危机揭露无疑。在乡土的大背景下,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出来的景色比亲眼看到的景色更加波诡云谲"。"我把一般的生活上升到神话世界,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氛围里展开",因而他的乡土小说中带有了一种似真似幻的神奇感,被称为是"魔幻现实主义"。

    陈忠实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探讨是陈忠实中篇小说的重要主题。曹润生与刘晓兰的爱情失败,在他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不愿与刘晓兰有任何联系;景藩老人年轻时主动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但现在他又希望自己的儿子走出农村;四妹子是个地道的农村姑娘,到了平原艰难谋生,却引来种种嫉妒与猜测。当代农民的事业应该如何发展?当代农村的出路在何方?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陈忠实的《白鹿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把家族的明争暗斗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绞在一起,既有人性恶的一面,又充斥着对美与幸福的追求。

    张炜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代表作品有《家族》、《古船》、《秋天的愤怒》和《一潭清水》等。

    在他的作品中,对芦清河和葡萄园有大量描写,长河清澈,绿园枝蔓,这些与作者的幼时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曾经是,现在依然是,如此痴迷于这条河。它牵动了我的全部思绪,是我的向往,我的动力,我倾诉的源头……""我在那儿找到了极大的欢乐。"张炜善于将自然风光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时而又带有沉重的历史厚重感。

    贾平凹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叛逆性、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秦腔》、《废都》、《高老庄》等。

    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他所熟悉所热爱的山地与山民。"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以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声。"以此创作了"商州小说"系列,以商州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为背景,写出山民的质朴与山地的滞后,同时文明的气息也在渐渐渗透,愚昧与进步发生冲突,变革与传统充分揭示。

    路遥

    路遥是在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切实的生活体验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呈现,代表作有《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平凡的世界》等,《平凡的世界》更是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关注颇多,写他们的理想与奋斗,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与康庄、《人生》中的高加林、《月夜静悄悄》中的兰香等,既写出农村知识青年善良正直、有奋斗精神的一面,又揭示出他们的爱慕虚荣与贪图享乐。

    刘震云

    刘震云是一位追求哲理深度的作家,代表作有《我不是潘金莲》、《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和《故乡天下黄花》等。

    他主要致力于"官场系列"和"故乡系列"的创作,"官场系列"包括《单位》、《官场》、《官人》等,"故乡系列"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和《头人》等。在他的"故乡系列"中,不仅是单纯的环境描写、事件刻画,同时还有对故乡的深思,进而将这种深思放大到全人类。《温故一九四二》以河南大灾为背景,写出了人吃人的可怖景象,他的乡土感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带有批判性。"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与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拒绝多与接受。"

    苏童

    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纤细的忧伤和一种近乎颓唐的美",他的代表作有《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米》和《城北地带》等。

    他受"寻根文学"和莫言的影响极大,有回忆童年的"香椿树街系列"(如《像天使一样美丽》、《南方的堕落》和《舒农》等),还有追忆父辈的"枫杨树系列"(如《故事:外乡人父子》、《米》等)。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叠合在书中,充满着虚无感和漂泊感,正如《1934年的逃亡》中写道:

    我的枫杨树老家沉默多年

    我们逃亡到此

    便是流浪的黑鱼

    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

    不同于其他传统小说流派,乡土小说并未随着城市文明而销声匿迹,它仍展示着其独有性,或奇异,或朴素,或丑恶,或真淳,或迷惘,或忧伤。

    "作为一个生命,我宁可是一颗树;可是一颗没有根的树到底能活多久?"(张炜)这或许为我们民族之后的文学发展敲了一记警钟。(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