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都有哪些战功?_历史上有哪些惊天命案?
-
-
1、 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都有哪些战功?
Hello大家好!学真正的知识,养有趣的灵魂。@晨本布衣皮皮羊
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巾帼英雄——唐王朝平阳公主
唯一一个死后以军礼下葬的大唐公主!在封建社会这是有违礼仪的,但是她做到了。
▲影视剧照
女人能顶半边天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姐姐,母亲太穆皇后窦氏。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中国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扎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生荣死哀的一生。老公柴绍后来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影视剧照
超凡女将领——李娘子
封建时代AND独立女性
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开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以其超人的胆略和能力,在一百来天的时间里,就招纳了五支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是何潘仁,他当时有近一万人,就这样居然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可能是被平阳公主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手下都听他的将令!老百姓也都拥护他,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
会打仗的隋将接连在她手下吃了败仗。“娘子军”不久就超过了八万人,都是慕名而来!
唐王朝建立也有平阳公主的一半功劳!
卓越战功——灭王世充
平阳公主与老公各自率军攻克长安。长安平定后,李渊只是控制了半个汉中,四周还有敌人。
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时间扫荡这些势力。
而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仗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消灭了。
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她防守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敌人进入山西。可见当时李渊对她多重视与信任!
关中平定,李渊将他的女儿封为“平阳公主”。比胆识谋略,平阳公主完全不输自己的兄弟们!
▲娘子关的重要位置
卓越的军事才能——疑兵之计
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扎娘子关,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其中一次黑闼部大举进攻,平阳公主眼见敌人来势凶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方面指挥娘子军与居民严防死守。当时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平阳公主在城楼上焦急地踱着步子想主意。同时极目远眺,等待着援军到来。
▲影视剧照
忽然她无意中看见远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谷子,顿时急中生智。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熬好后,平阳公主又令部众,乘夜色将米汤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次日,娘子关前沟壑中,米汤横
溢,敌人哨兵发现,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
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军民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便错误地判断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埋伏,敌军最终不战而退。待到知道这是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经到了!
靠拼爹拼弟、拼老公、就能躺赢,却偏偏靠自己实力!
▲平阳公主的兄弟与母亲
学真正的知识,养有趣的灵魂!@晨本布衣皮皮羊
更多精彩内容记得点赞关注奥
-
2、 历史上有哪些惊天命案?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提起历史上发生过的惊天命案,还真的多如牛毛,若要讲古,不知讲多少。恰逢这些日子看一篇文章之时,偶读一桩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离奇命案,权且说上一说,这或许也算是惊天命案吧。
话说1987年12月21日,台湾省新竹市发生了一桩影响很大的幼童绑架案,这便是著名的“陆正案”。
时年9岁的陆正在放学后失踪,其后家人收到歹徒勒索电话,向其索要赎金一百万元。尽管陆正家人答应歹徒要求,但最终仍未见到失踪的陆正。九个月后,案件宣布破获,此后便是长达20余年的漫长,时至2011年7月,此案才算正式定音,不过至今仍有不少人为主要凶犯喊冤。
有兴趣了解此案过程的朋友自行搜索即可,我在此不必累赘叙述,今日只说陆正被绑架后的离奇事,这似乎是整个案件过程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章。
陆正之父陆晋德经营化学器材、原料出口生意,家境优裕,很有学识,他个人笃信西方科学,从不相信鬼神之说,却没想到在独子陆正被绑架并被撕票后,他开始“迷信”起来。
陆正被绑架后,尽管警方认定已经被撕票,但却迟迟无法找到尸体,所有线索也全部断掉。陆父为此很是煎熬,常为自己不能为爱子伸冤而陷入痛苦。他有天对家人说,自己总是做一个同样的梦,梦到陆正全身湿透,站在海边对其不停说“我好冷啊,我好冷啊……”他仔细回忆陆正深处的环境,似乎是在海边一处防风林附近,他认为应该将自己在梦中见到的情况告知警方。但家人却认为他因伤心过度而产生的幻觉,建议他不要因这些不切实际的荒诞梦境去给警方添乱。
陆父被这个同样的梦困扰一个多礼拜后,执意将此事告知警方,谁也不曾料想,警方果然在海边一处防风林中找到了陆正的尸体。尽管尸体找到,却找不到凶手,因为证据欠缺,此案一度成为悬案。
就在这绝望之时,陆父又来报案,说自己又不停做梦,儿子陆正在梦中说:“爸,放冲天炮了,那是些中学生。”因此,他认识是中学生绑架并杀害了儿子陆正。尽管他说的信誓旦旦,但仅凭一个梦就要立案调查,是否有些荒唐。陆父见没人相信自己,只能将这些事情写在日记中。
后来,一群青少年因飙车和斗殴而被新竹警方抓到,此时被陆正的母亲丘素莲知晓后,让丈夫去看看。哪知这些青少年一见到他,有几个人竟朝他下跪,本案也因此而侦破。
奇怪了,为何那几个青少年会在见到陆父后立即下跪认罪?说起来还真是荒诞离奇。
据这几个人自述,他们因为缺钱而绑架了陆正,并见其杀害埋尸防风林。事后他们尽量以酒精和其他疯狂方式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自己所犯的罪行,但却始终无法忘记,他们所有人受到噩梦困扰,在梦中陆正会苦苦纠缠他们。
就在前两天,其中有个青少年的祖母见其总是被噩梦吓醒,并多次听孙子在梦中大喊大叫“不要来找我了”这样的话,认定孙子做了坏事,苦苦追问下,孙子说出经过。祖母对其说,自己曾看到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家中游荡,她早就意识到孙子可能对这个小孩子做过什么,当知道真相后,她劝孙子去自首,但孙子不肯去。
直到两天后,他与几个参与杀害陆正的同伴飙车时,将此事告知那几个同伙,劝其一块自首,结果发生斗殴,而后被警方带走。当他们看到陆父时,认为陆晋德已经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之心中过于恐惧,因此见其中一个跪下,其余人也全部跪下。此案尽管侦破,但始终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苦苦等待20余年,陆正之死才得以昭雪。陆正案也正是因为太离奇,与另一桩案件“白晓燕案”,合并为不可思议离奇案件。
“白晓燕案”后,陆正之母公开上电视,对观众诉说家人这些年来的心酸,与以上所述这些不可思议之时。观众一半呈相信态度,一半呈质疑态度,信者认为冥冥自有因果,不信者则认为这对不幸地夫妻因儿子离去而相思成疾,一切都是幻觉罢了。是与不是,我是不好评断的,只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与迷信无关。
-
3、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唐玄宗李隆基这一生经历的政变、兵变太多,先是看着神龙政变发生,后来主导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为帝时期猜忌多疑往死里打压太子,一日之内处死了三个儿子。他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却不曾想在他安逸享乐的晚年,安禄山跑出来弄了个安史之乱,生生逼着李隆基抛下江山和子民逃跑,而在逃跑的路上,他又经历了一场背叛式的士兵哗变。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嵬兵变和神龙政变是有相似之处的。神龙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联合李唐王室发动的一场以诛杀二张兄弟为目的的宫廷政变,而太子李显是他们拉来充作保护神的,以确保政变的合法性。当然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在二张兄弟被杀之后,他们又逼着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
马嵬兵变则是龙武大将军联合太子李亨发动的一场以诛杀杨国忠兄妹为目的的兵变,其结果就是杨氏兄妹被杀,而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谁是主导的问题。神龙政变中张柬之是谋划已久的,太子李显是被动的参与,而马嵬兵变则是太子李亨主导的,说动了陈玄礼来领导兵变,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尽相同,陈玄礼只想诛杀杨氏兄妹,而李亨则还想要逼宫。
我们先来看看马嵬兵变的背景。唐玄宗时期,“内重外轻”的府兵制已经遭到重创,不要说对外的征战,即便是宿卫京城,能调动的府兵也已经是达不到唐初的水平。723年,宰相张说建议实行募兵制,招募兵士护卫京师,这就是彍骑的由来,最开始彍骑还有十二万人,但到了天宝年间则数量上已经达不到十万,不过七八万人的样子。而相对的,这一时期方镇的设置却使的使得边镇兵力变大。全国设十大节度使,总领495000兵士,这已经是相当严重的“内轻外重”。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最终导致节度使拥兵自动,逐渐与中央政府相抗衡,尤其是宰辅与节度使之间矛盾重重。节度使与方镇中的士兵黏度很大,他们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军团,他们服从的是节度使而不是皇帝,这让皇帝对节度使的把控空前变弱。而节度使们一面拥兵自重一面还要提防朝中重臣的暗算,说起来也是很幸苦的。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就是宰相杨国忠和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杨国忠不断向李隆基进言安禄山会谋反的事实,安禄山能证明一次却不愿意二次、三次甚至无数次的证明自己,所以本就有反心的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造反的名义就是诛杨国忠以清君侧。
当时安禄山号称有大军20万,浩浩荡荡南下,势不可挡,很快就攻下了洛阳,直逼潼关。李隆基一错再错,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又用上了哥舒翰,只是在哥舒翰坚壁不出的时候,杨国忠又撺掇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战。20万大军毁于一旦,长安也陷落在即。
72岁的李隆基拄着拐杖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南下,陈玄礼带着几千禁卫军护送。天气炎热,饥渴难耐,士兵们心里有一万只草泥飞奔而过,陈玄礼看着还围在李隆基身边的杨国忠就气不打一处来,正是此人让他那曾经英明神武的上司变得昏聩不堪。如果能除掉杨国忠的话,可能这一切的灾难就过去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很快,太子李亨就让心腹太监李辅国找到了陈玄礼,想要合作除掉杨国忠。李亨在找陈玄礼之前实际上已经策反了不少士兵,但仅仅是士兵还不够的,陈玄礼才是最关键的人物。
陈玄礼跟了李隆基至少已经45年,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果毅都尉陈玄礼就跟随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成为李隆基信任的武将,然后在李隆基登基后,宿卫宫中,成为龙武大将军,只向李隆基尽忠。所以在这次逃亡中,李隆基让陈玄礼统领禁军负责护卫工作。
李亨只要将陈玄礼拉拢过来,自然事半功倍。当然,陈玄礼也的确选择和李亨合作,在到达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哗变了。他们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也差点被杀。听到动静的李隆基出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众人异口同声说杨国忠谋反。已经狼狈至极的李隆基无心细问,只是让众将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齐齐站在那里,谁也不曾退去。
李隆基只好派高力士来问话,陈玄礼说:
“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意思很明显,杨国忠已经被杀了,杨贵妃不能留,她,也要死。虽然李隆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什么罪,想要保下她来,但是众怒难犯,将士们并不愿意留下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还是被高力士带去佛堂,然后被勒死了。陈玄礼亲自看过杨贵妃的尸体之后,第一时间带领将士们下跪,叩头谢罪,以示忠诚。李亨见是这个局面,知道逼宫之事已经不可能进行下去了。之后,唐玄宗由陈玄礼护卫着继续南下入蜀,而李亨则选择留下来平叛,然后北上灵武。
当唐玄宗还在入蜀的路上的时候,李亨已经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无法,只得承认唐肃宗李亨继位的合法性。这是陈玄礼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之所以愿意发动兵变只是为了除掉杨国忠这个祸害,却自始至终对李隆基尽忠,所以并不存在落井下石一说,但是,不得不说,李隆基能成为太上皇确实有他的功劳。
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最后几年里过的相当憋屈,尤其是被迎回长安之后,被软禁了起来,起初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陪伴。最后,李辅国在唐肃宗的默许下将李隆基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孤独中死去。更有意思的是,过了还不到半个月,唐肃宗也去世了。
-
4、 《史记》中有哪些伟大的女性代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因地位低下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史记》之前的史书对于女性的描写比较少。《史记》开始为女性单独立传,其中有一部分文字是对女性的描写,主要是《外戚世家》和《吕后本纪》,其他篇章中也涉及到了对于女性的描写。
司马迁和班固作为汉代两位伟大的史学家,写的都是以男性为主政治历史,但书中都有涉及到对于女性的描写,这写描写反映了司马迁和班固各自的女性观,所谓女性观,就是关于女性各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观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对女性不同的诊释方法,必定产生不同的女性观。女性观,一分为二,不外乎对女性外貌与内涵的审美标准,后者,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涉及到对女性的社会参与、道德、情感与智慧等各个方面的评价。
《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并没有为惠帝立纪,而是如实的记录了吕后的一生。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而忽略她的历史功绩,肯定了她的政治才能,虽然也揭露了吕后残暴等丑陋的一面,但并没有给她强加女人祸乱政国的罪名,对于吕后的统治,
司马迁并没有成为「专政」而是写「称制」,这就肯定了吕后的政治功绩,并且给予她「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样极高的评价,肯定了吕后的政治才能。 此外,有一些女子司马迁并没有单独列传,但在写其他人物中进行了详细描写。在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使商贾位于最后一个等级,《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了三十多为商贾,其中有一位是秦始皇时期的女矿主
巴蜀寡妇清。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能守企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位名为清的寡妇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而不做记录,而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大体上可以看出寡妇清的情况。 这说明司马迁男女平等的观点,能够正确对待女性,尤其是经商的女性。
-
5、 晚唐才子温庭筠多次帮人做枪手考试,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
首先声明,不是一直没被发现,而是没抓往现场,不好处理!
史上一流水平的枪手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热心无私帮助别的考生作弊呢?要知道温考生才思敏捷,号称答题快手,双手一叉,即得一句诗八句得律诗一首,八叉手后就答好了,人送外号"温八叉”。
可交卷时间未到,怎样打发呢,才子心善,能在一起考也算有缘,(要知道古时进京赶考,可是劳时劳力劳财的大工程),想想自己屡试不中,(在唐未开科取士虽然取代了"察举制",可仍旧是以人取士,非密封核卷),能帮就帮吧。温生为人恃才傲物,名声不好,又兼生得貌若钟馗,仅管人丑多读书,笔考过了,面试无情刷下来了。
于是君子有成人之美,不妨多帮几个人啰。唐时科举初兴,考试制度也不完善,考场设计不科学,监考人少,考生交头接耳,递个小纸条又无摄像头,尤其毛笔字大,温才子又竭力成全,趁机偷看几眼就成了。监考官拿不出证据,你这么江湖义气,就成全你,受助之人得中,枪手落榜。一来二去,请他当枪手的人多了,玩世不恭的温八叉臭名远扬。
公元855年,又值全国科考,主考官沈珣早想好主意,给他开了个VIP单份待遇,特别关照之下,令其无计可施。完了问温枪手可有犯规之举,他硬着头皮说有八连发,气得老沈吐血。
然而最令他仕途无望的枪手生涯,是替宰相令狐陶捉刀,给文艺皇帝唐宣宗写了首歌词《菩萨蛮》,看见老相在天子面前受宠,心里难受又给说了出来。令狐宰相颜面尽失,后果很严重。
这位"花间词派"鼻祖,当枪手出了名,反受其累没捞着好处,唯"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了。后来当了国子监助教,有幸变身成为监考者,坚决以文判等,将三十份得中试卷张榜公布,以示无私,大快人心,作为蔑视考场规则的狂人,一旦换个位置,态度也就变了。
随着后世科举制度完善,考场规范(上个厕所都要举着牌子,谓"出恭“)惩罚严厉,稍有违反就要掉脑袋,再也没有温庭筠这样明目张胆的枪手了。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矣。
我是元元,金沙江边一条闲鱼,梦想着大海,期待您的关注点评。
-
6、 你认为赌王何鸿燊的女儿何超雄这次举动很聪明吗?
原配黎婉华的小女儿何超雄就已经于同房胞姐何超贤撕破脸,要求姐姐何超贤交出多项关于父亲何鸿燊、黎婉华的信托文件,姐姐在父母财产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决定走法律途径。
每一年何超雄都能领到信托基金,大约9700万港币,折合人民币约8923万元。何超雄在5月7日表示要求姐姐何超贤交出关于大房的12类文件,包括信托凭据,所有信托架构、财务报表、资产列表、资产收入和分配资料的文件等。还要求被告交代,被告所得报酬,运用权力或相关行动的律师往来等资料。何超雄要告胞姐是多年来家族信托并未将资产分配给她,她身体不好需要花钱请人照顾。
四太梁安琪和大房女儿走得近,因为黎婉华病逝所有的操办都是梁安琪一手经办,其他二太三太都没有积极主动去操办这事。当初赌王两度起诉二房三房诈取自己财产的时候,其实都是梁安琪和大房女儿站在一起,梁安琪儿子何猷君也承认财产早已分好,至于如何分,大家也不得而知。这次起诉她的胞姐,是非对错大家就见分晓吧!
-
7、 正史中,尉迟恭和秦琼谁打架厉害?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我觉得秦琼更胜一筹,也就是说,秦琼更厉害一些。有人可能提出异议,唐太宗的凌烟阁24功臣像,尉迟恭排名在第七位,而秦琼排名倒数第一,这作何解释呢?
其实这是秦琼没有参加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的缘故,那时候秦琼年纪也大了,不愿意加入李家兄弟抢班夺权的战斗,况且当时秦琼认为李渊是皇帝,忠于的是李渊,李家私事不是外人能说清楚的。所以没有参加那次政变,而尉迟恭是主要骨干,李世民能杀死太子李建成,控制当时的皇帝李渊,成功夺权,尉迟恭功不可没,这是尉迟恭名次排在前面的主要原因。但是不代表尉迟恭的功夫就比秦琼厉害。
秦琼比尉迟恭出道早许多,早年秦琼是山东响当当的人物,人称"赛孟尝",手中一对瓦面金锏,坐下一匹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单八县,雄镇山东半边天,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尉迟恭恐怕那时候还在山西打铁糊口呢。
论年龄来说,秦琼(571——638);尉迟恭(585——658)。秦琼比尉迟恭大14岁。若说二人谁对唐朝功劳大,秦琼比尉迟恭做的成绩要大,论个人谁对李世民功劳大,尉迟恭曾经救过李世民的命,尉迟恭比秦琼功劳要大。
秦琼和尉迟恭一样都是后来才投唐的,不过秦琼要比尉迟恭投唐早,尉迟恭能够投唐,秦琼功不可没,这就是题主所言,"二人曾干过一仗,"那么,这一仗二人谁厉害呢?且听慢慢道来。
话说李世民还是秦王时,随父亲李渊攻取太原,秦琼此时是李世民手下的先锋官,而尉迟恭是反王宋金刚手下的先锋官。双方在山西介休摆开了战场。秦琼和尉迟恭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彼此厮杀的昏天黑地,始终不分胜负。
据《说唐》记载,秦琼是天上左天蓬元帅下凡,尉迟恭是黑煞星下凡,当时玉帝让二人辅佐李世民,黑煞星干不过天蓬元帅,黑煞星不愿意来到凡间,玉帝说:这样吧,我让秦琼带三分病容,你两人干仗时,我让他吐血,如此你们可以打个平手,黑煞星这才转世尉迟恭。
果然这次交手,本来以平时的能力,秦琼能够战胜尉迟恭,但是一打仗秦琼就吐血,所以谁也打不过谁,出现了僵局。就这样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宋金刚急了,他认为尉迟恭阵前不卖力,有私通唐营之嫌疑。李世民则起了爱惜人才的心思,让秦琼想法收降尉迟恭。
第四天再次对阵时,秦琼和尉迟恭交手时,秦琼故意卖了个破绽,拨马就跑,尉迟恭以为秦琼落败,撒马就追,两人一口气跑出了100里地,在一个大山涧勒住了马。此时秦琼看四处无人,对尉迟恭说,咱俩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我看还是别打了,再打三天三夜也分不出高低,不如这样吧,秦琼一指旁边的两块大青石,说道,这两块大青石一模一样,咱俩比试一下,看谁能用兵器把大青石打成两半,用的次数少为胜,如果我胜了,秦琼一指尉迟恭,你就投降我,如果你胜了,秦琼我二话不说,跟你走,你看如何?
尉迟恭因为迟迟不能战胜秦琼,已经受到了宋金刚的斥责,也在琢磨如何很快战胜秦琼。听秦琼这么一说,心中就想,我的竹节钢鞭乃是神鞭,开石算什么,想当年在家乡我一鞭打开过碌碡,一块大青石不再话下,便说:“好,我同意"。
二人抛铜钱猜反正面决定先后,结果秦琼先来。但看秦琼吻了下金装锏,默默祈祷,金装锏随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就看这次了,秦琼两膀一叫力,下蹲扎好马步,单田用力,只见双锏高高举起,只听大喝一声"开",大青石轰然开裂,你想秦琼单锏36斤,双锏足足72斤,轮开了一两惯千斤,大青石也禁不住千斤之力的打击。
"真乃千斤之力啊!"尉迟恭看到不由得暗暗叫好。秦琼说,我两锏开石,然后看你的了。虽然是双锏一起砸下去的,但也要算两下。尉迟恭信心满满的掂了掂钢鞭,这支单鞭重42斤。其实他原来是雌雄两支钢鞭,只不过他当年投军的时候,把另一只雌钢鞭鞭留给了自己的妻子。作为以后儿子的武器,也是夫妻见面的信物。
尉迟恭不再多想,迅速下蹲,把战袍往腰间一掖,小肚子一叫丹田力,大眼珠子一瞪,高高扬起钢鞭,"开"的一声,可是大青石没开,只是火花四溅,大青石留下了九个白点,尉迟恭心想,大不了平局,尉迟恭其实有点慌,他怕一旦失败,在三军面前丢脸,总不能不讲信誉失言吧,有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尉迟恭不敢怠慢,再次高高举起钢鞭,第二鞭落了下来,这次大青石很给面子,开了一条缝,没完全断成两半,尉迟恭大怒,第三鞭接着下来了,乖乖,这次把大青石打的粉碎。这就是隋唐著名的"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尉迟恭沮丧的看着碎石,秦琼不愧是江湖人士,够义气,通人情,秦琼为尉迟恭拍手喝彩,并拱手说道:“尉迟将军,今天你我击石比高低,三鞭换两锏,还是平手啊。”尉迟恭见秦琼如此仁义,于是决定投唐。
最后尉迟恭和秦叔宝成为莫逆之交,“三鞭换二锏”也成了流传甚广的佳话。面子归面子,人情归人情,春秋君认为秦琼比尉迟恭更厉害一些,不知你是否赞同?
撰文/秉烛读春秋
-
8、 有哪些类似《将夜》、《择天记》、《雪中悍刀行》、《赘婿》这种文风的小说值得推荐?
就目前而已,烽火戏诸侯的小说《剑来》,现在应该是很符合楼主要求的。
天地浩渺,量之以履;妖魔猖獗,慑之以剑。——剑来
下面文章摘自百度贴吧。
我一直深信不疑,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是文字。它包罗万象、变幻莫测,既能化为利刃,又能治愈人心,它可生肌肤肉白骨、化腐朽为神奇,更可凭空造就一个波澜壮阔的浩瀚世界。
所以自文字诞生起,便有无数人醉心于文字,更有无数人迷恋于文字刻画出的世界,浩大如《山海经》《逍遥游》,诡谲如《搜神记》《唐传奇》,厚重如《穆天子传》《三国演义》,奇幻如《西游记》《聊斋》,百花齐放、层出不穷,正应了释门所言的三千世界——一叶一佛陀,一花一世界,小如芥子的文字,其间可容纳的,又岂止是一座须弥山。
归根结底,文字就是人类模仿造物主的道具,亦是人类扮演创世神的舞台。
这么说来,写字读书,似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修行。
如《剑来》设定中提到的,不同的修士,结丹景象也不一样,有人是荷叶摇曳生姿的莲池、气蒸云梦泽的大水之地、海上生明月的画面、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也有人是大雪满关隘、幽幽龙潭、阎罗殿、十八层地狱、农田庄稼地、花鸟园圃、金銮殿、祖祠、书斋、雷池、云霞仙境。
——这不正应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其实上,比起枯燥艰险如履薄冰的修行证道之路,写字读书,更接近于一场拥抱小天地释放真性情的旅行,或是一场逃离世俗喧嚣、追求物我两忘的游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初看《剑来》设定时,便被它抓住了目光,再舍不得移开。也不知是它恰好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臆想,还是我早在不知不觉置身于这浩瀚的世界架构中,化为沧海间的一粟。
中土世界,无奇不有。
四座天下,九个大洲,三山五湖四海。
三教百家,九大王朝,十大正道宗门,十大魔教旁门。
八大学宫、七十二学院,四大祖庭、三十六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一百零八座净土佛国,七座战场遗址。
九座雄镇楼,镇山、镇国、镇海、镇魔、镇妖、镇仙、镇剑、镇龙、镇白泽。
万物灵长,鬼神精怪,妖魔异物,魑魅魍魉。
如是种种,织成一张绚烂多彩的世界网,森罗万象囊括了古往今来多少典故,重现了包括《山海经》《阅微堂笔记》在内多少风情,即使如今仅仅小荷微露,展开了画卷的一角,已然让我这有些典故收集癖的沧海一粟魂为之萦,欲罢不能。
大好河山穷几许?当以步履丈量之。
看看北海之滨有无巨鲲,跃出海面,化为大鹏,翼若垂天之云,击水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看看彩云间的白帝城外是否有一条捷径,朝辞白帝,暮至江陵,一条江水随意捧起一抔,都满满是诗人的得意。
再看看西垒壁古战场如今是否还萦绕着金戈杀伐之声,每到阴天,必隐隐有擂鼓轰鸣、马蹄奔踏,英雄已逝,英魂从不曾散!
或西行函谷,等着拜会某位骑青牛的先生;
或东去洛水,等着邂逅某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少女;
或北上茂陵,等着触摸“象天设都”的帝陵堆砌出的威严;
或南下剑域,等着瞻仰十万剑修血肉筑起的那座无垠长城。
三清天下最高处,真有授人长生的白玉京?
莲花天下最边界,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萨坐镇?
最惬意者便是牵一匹老马,驼两个行囊,放上数本李希圣爱读的古书,挂上几壶阿良爱喝的美酒,芒鞋竹杖,走走停停。每至一处奇景,每遇一处河山,便拿出或《山海经》或《水经》来仔细比对,找到了书上记载的,有印证之乐,遇见了书上未记载的,亦有发现之乐。
去竹海洞天那一片广袤的竹海深处,找找有没有日复一日对着几根竹子眉头紧锁若有所思的年轻人,如果遇见,不妨约其手谈几局,萍水相逢,交浅不言深。
去吞岛鲸腹中的搁浅最多宝船的滩上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旗号为“奉天靖难”的船骸,也许里面正好有记载着那个千古悬案的日志,还没有被海水完全侵蚀,能一解我心头之惑。
更要去那处被仙人一剑无意中造就的奇观“黄河之水天上来”下等着,若有位披头散发的浪荡子念念有词什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邀之痛饮三天,盘缠散尽、不醉不欢。
就像烽火在他的设定最后所说的,“读书之外,写书一事恰如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梦想,为之践行,是一桩天大快意事”——每一个热衷于读书和创作的人,都是文字世界的住客,写书者缔造着世界、读书人欣赏着世界,缔造者把世界打造得逾逼真,欣赏者置身其中就愈加无法自拔。
《剑来》便是如此的好书,对于钟情各类历史和志异故事的我来说,它填补了许多遗憾,又满足了许多期盼,置身其中,浑浑噩噩,真如庄生梦蝶那般,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如果说浩大的世界架构是一部作品的躯体,是画虎的虎皮、画龙的龙身,那它还缺一颗“魂”,方能升华。
如虎骨、如龙睛。
如革命主线之于《双城记》,如复仇之于《基督山伯爵》,如批判腐朽之于《神曲》,如求取真经之于《西游记》,如爱情之于《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奋斗之于《二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如救赎之于《天神》,身处罪恶的泥潭,赐世人以光辉;
如成长之于《蛤蟆》,多年不鸣,一鸣惊人;
更如坚守之于《雪中》,举世毁我谤我,我的坚持不动不摇。
到《剑来》,则是一把剑。
一把所向披靡的剑,一把万军辟易的剑,一把一往无前的剑,一把坚韧不拔的剑。一把自由的剑。
剑来青山披云霞——此剑从来处来,借道云海途经群山,恢弘处遮天蔽日又流光溢彩,仿佛给巍巍青山披上了漫天云霞。
剑去长天任自由——此剑向去处去,锋芒过处,横扫一切雾霭阴霾,剩下碧空如洗,飞鸟展翼,恣意翱翔。
剑道行到颠毫之处,便当如此。所以即使棍为百兵之首,刀为百兵之帅,枪为百兵之王,戟为百兵之魁;即使道家散仙凭虚御风,儒家君子风流倜傥,释家金刚无上威严;即使世间武人修士各有各的好,但剑客和剑才是永恒的主角。
所以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的李白,能占尽千年文坛的风流;所以李淳罡只不过呼一声“剑来”,便让整个江湖都低了半头。
因为剑,最自由。
不同的剑客握着不同的剑,温养着绝无雷同的剑意,但到最绝处又殊途同归处——不缚于规、不羁于情,藏于鞘中可屏蔽一切喧嚣,出鞘之时可斩尽一切不平。俯仰之间,大自由也。
同时,剑也最无畏。
缺牙巴老黄的剑敢直指天下无敌的王仙芝,在武帝城头绽放无限风光;
羊皮裘李老头的剑敢破开虚无缥缈的天门,一尺之隔叫诸天仙佛噤声;
斗笠无良汉子阿良的剑敢化作贯日长虹,三寸青锋名震荒凉天下。
更有十万剑修不惧身死道消,用血肉与佩剑筑就比道祖二弟子打造的“剑气长城”更名副其实的长城,千万年如一日、将妖魔异物拒之域外。
千万年来,多少还没来得及扬名立万的上五境剑修,就葬身在长城之外,尸骨无存,人和剑的名字都销声匿迹在历史里;
千万年来,多少本可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陆地剑仙,就枯坐在倒悬山脚,终日烈酒黄沙,直到垂垂老矣,也改不了枕戈待旦的习惯。
千万年来的剑气长城外,尽是铁与血、生与死,俯拾一捧泥土,有悲有喜、有苦有乐,唯独没有悔字。
如是者,剑之三味,自由、无畏、无悔也。
而这自由并非为所欲为,倒似几分道家的清静无为——从心所欲、不违本心,弃我去者无烦忧、乱我心者不挽留。
这无畏也非不知敬畏,更像佛家的无畏功德——正是心中有敬畏、胸中有仰慕,才能遇事无所畏惧。
这无悔更非无谋无知,却是应了儒家所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所以那些认为剑是偏锋、剑道是歧途的人并不懂,他们眼中除了锐利一无是处的剑锋里,却藏着佛道儒三家的根本大义。
因此要成为一个顶尖的剑客,比想象中更难。天赋异禀、福泽深厚者,也许能成为一个顶尖的修行高手,但并不能成为一个绝顶的剑客。一名顶尖的剑客必备的素质,并非惹人艳羡的天赋或让人嫉妒的福缘,而是要有一枚自由之心、一腔无畏之血,以及一颗无悔之魂。
所以阿良游历世间几万里,唯独看上了普普通通的陈平安。
老秀才挑来挑去几百次,最后刚好选中了福缘浅薄的陈平安。
而老剑条沉睡桥底几千年,也仅仅看上了不值一提的陈平安。
因为平安正好身兼这三种特质。
他不在乎外界的看轻和诽谤,不嫉妒周遭的奇遇和福泽,割舍时不犹豫不决,得到时不受宠若惊,一切从本心出发,正是“自由”。
他为了心中最敬重的人和事、最尊崇的道理,敢以粗浅的身手面对强大百倍的敌人,直撄其锋,哪怕置身死局也半步不退,正是“无畏”。
他不吝于善意,也不悭于付出,哪怕这善意和付出打了水漂,他也只认对得起自己心中的“道理”和“仁义”,正是“无悔”。
如此深得此中三味者,又有阿良之剑意传承、老秀才之剑胚打磨、老剑条的神剑辅弼,一鸣惊人之时,还会远吗?
现在想来,阿良在天上自言自语的那句“比我更猛的话就算了吧”,是不是说得早了一点呢?
如果要给剑气长城上那十八个大字写一个结尾,道法自然、浩然正气、西天极乐、雷池重地、齐陈董、猛之后,难道不是“平安”二字最是合适?
此剑既出,天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