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关于戏园和菜馆,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历史知识?_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 #问答
  • 1、 在清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关于戏园和菜馆,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历史知识?

    作者:史遇春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关注各种题材的时候,总是喜欢宏大的事件、广阔的背景。

    不说别人,就我自己的文字写作,以前,我也是喜欢挖空心思地去寻找所谓的宏大与广阔。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其实,生活的真实在于平淡,生命的本真在于平实。

    我们都是平常人,虽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所谓宏大与广阔的影响,但是,最适合我们口味、最接近我们真实的,其实就是平淡和平实。

    这里,就来说一说清代京师的戏园和菜馆,看一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大清国的一个缩略图。

    本文出自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的《京师戏园菜馆》一节。

    清代京师的戏园,一般都不是一人或者一家自己所建造的。

    当日京师的戏园,大都是集资建设而成。

    在戏园子建设集资的过程中,所有出资者都会达成一致:

    对建成后的戏园子要如何进行分配,提前已经做了明确的界定。

    一座建设完成的戏园子,其实很像是一块分割清楚的田地,出资者各占哪一个地段,戏园中的各个空间归谁所有,比如楼上、楼下、池子(戏台前面的一块平地,一般加做池)等,都会各有其主。

    既然戏园子中的各个空间都已划分并各有归属,那么,戏园子各个部分的持有人,也可在以后的日子里,将自己的持有那部分转让出售。

    出资人成本和利润的回收,主要是靠戏园子开戏时,派人收票所得的收入。

    那个时候,京师之中,已经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市民。这些市民,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他们人生的主要进项和收入,就是靠投资戏园来获得。

    开戏园的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戏园子里面闹事;一旦闹事,戏园子往往会被官府封停。

    戏园子一旦被封停,戏园的投资者就像是遇到了灾荒年份的农户一样,损失惨重,生活堪忧。

    笔记作者陈恒庆曾经在京师担任过巡城御史。

    所谓巡城御史,为官职名,隶属于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并设有巡城御史公署,称“巡视西城察院”、“巡视北城察院”、“巡视南城察院”等。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

    作为巡城御史,因为职责所在,当日,陈恒庆主要管辖京师中城的巡查。

    在巡查中城的过程中,即使遇到戏园子里面有争斗的事情,陈恒庆也从来没有封过戏园的门。

    为什么不封停戏园呢?

    因为,陈恒庆深知,很多人是依赖戏园子讨活口的,一旦封停戏园,会严重影响相关人员和业者的生计。这样,就会让他们对官府失望、对朝廷失望。

    那时,如果戏园中有争斗事件发生,陈恒庆的处理方式,一般都会就事论事,判处并惩罚相关涉事人等,妥当解决,尽量不耽误戏园演戏。

    陈恒庆深知,这戏园子之中,除了建造戏园的出资者要靠戏园创造收入以养家口;除了演剧的班子和伶人要靠戏园谋生户口之外,只要一个戏园子开戏,那么,其中还会有卖茶水的、卖水果的、卖点心的、送戏单的、还有递送毛巾擦脸的……这所有的人等,全都要靠戏园子生活。而且,这些靠戏园子生活的人,他们大都是京师的贫民,他们自己或其家人,都靠他们在戏园子里奔走,赚点生活之资。一旦贸然查封戏园子,那么,就相当于断了这些贫民的生计。所以,封园的事,陈恒庆认为,是绝对不能做的。

    如此看来,陈恒庆在做巡城御史时,他的行为和想法还是可圈可点的。

    据此,可以说:

    第一,他还有读书人的仁心;

    第二,他并非高高在上,对民间生活一无所知;他并非是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昏庸之徒;

    第三,他也不是那种为了做官,不顾民众死活的败类;

    第四,清朝的官员,其实也都是人,也还有美好的人性,他们不会比此前或以后的官员差。

    其实,当时最喜欢在戏园子中寻衅滋事的,就是清廷的陆军兵士。

    这些陆军兵士,仗着自己的势力,常常会弄出不少事端来。

    笔记作者陈恒庆任巡城御史时,陆军由军门(清代对提督的尊称)姜桂题统兵。

    那时,陈恒庆曾经婉转告诉姜桂题,建议他对陆军兵士进行管制和约束。在此之后,有那么好几年,戏园子里倒也安然,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事件。

    民间传说,戏园子里面戏台正对楼中间的一个位置,是预备给巡城御史看戏用的。其实,这都是风传而已,事实并非如此。

    按照清廷的制度和律令,官员是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官员一旦触犯此禁,朝廷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

    因为官员有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禁令,所以,如果官员遇到需要庆贺的事情,一起团聚拜会,想观剧看戏的话,一般都会聚集在会馆之中,看堂会(为招待宾客而进行的演剧)戏就可以了。

    如果官员要一起宴集聚餐,在所谓的饭庄里进行是许可的,禁止进入菜馆。

    饭庄,是指规模较大的饭馆。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京师宴会之肴馔》中有:

    “光绪己丑、庚寅间,京官宴会,必假座於饭庄。饭庄者,大酒楼之别称也。”

    清代京师的饭庄,一般都会命名为某堂。

    饭庄的招牌上,一般会写上“包办筵席”四个字。

    以前,毛尚书(不详)喜欢太升馆(菜馆名)的饭菜,但是朝廷禁止官员进入菜馆。为此,毛尚书就让菜馆把名字改成了太升堂,也挂上有“包办筵席”四个字的招牌。这样,菜馆就在名字上变身为饭庄了,毛尚书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太升堂就餐了。

    李文忠(鸿章)喜欢吃聚丰堂的荷包鱼翅、鳜[guì]鱼片,因为聚丰堂本身就是饭庄,所以,李文忠经常和朋友一同去聚丰堂吃饭。

    京城之中,正阳楼的炮烤羊肉,薄得就如同纸片一样;太和楼的蒸螃蟹,大得像盘子一般。但是,这两家都是菜馆,大员是不能前去餐饮的。不过,也不用可惜,如果实在想吃这两家的菜,可以把菜叫到家里来吃。看来,外卖在清朝时,就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

    自从清廷与外国的交涉日益频繁,加之那些清廷外派的出使大臣络绎回国,清廷的官场上也逐渐沾染了洋人的习气。这个时候,遇到有聚会宴饮,很多时候,还会在洋饭店中举办。这种场面,笔记作者陈恒庆也经历过多次。

    陈恒庆最后感叹说:

    我以一介在乡村之中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腐陋儒士,没想到在京城为官期间,也能够大嚼洋味,痛饮洋酒,真实开了眼界。看来,社会风习对人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想想,还真有些好笑啊!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姜桂题的相关情况。

    姜桂题。

    姜桂题(公元1843年~公元1922年),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

    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因宋庆被赐号“毅勇巴图鲁”,故称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军,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0年)入京统领禁卫军。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进行帝制活动,姜桂题领衔上表劝进。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1月16日,姜桂题病故于北京。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 2、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其发祥地是在今天辽宁省一带,清朝最后入关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共有11位皇帝,而清朝的皇陵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入关前的盛京三陵,一个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盛京三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即福陵、昭陵、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他们的福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有15座陵墓,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管理清朝皇陵的部门有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并且在皇陵当地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如清东陵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置总管事务大臣一名,由马兰镇总兵管兼任,马兰镇总兵管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地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

    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接待,修缮,清扫等相关工作,而保卫机构则负责日常的皇陵内外安全保卫工作。这是清朝还存在的时候,清朝对皇陵的管理。



    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退位前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维护清朝皇室陵墓,清朝之后就灭亡了,而民国又处于混战阶段。

    清朝灭亡后,那些原来负责维护皇陵官办机构就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守护在皇陵,这些一部分是满清皇室成员,陵墓中埋着就是自已的祖先,另一部分人是满清贵族自掏腰包花钱请来的守陵人,负责打扫卫生,看陵之类的简单工作。



    原本国民政府要负责维护皇陵的,但国民政府由于内乱,一时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于是在1928年就发生孙殿英盗墓的事,此事发生被披露后,引起溥仪及满清皇室成员的极大不满,向蒋介石告状,这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了陵墓的管理。

    说是加强管理,也不过是国民政府花钱雇一些人来负责简单的打扫及防卫工作,再加上皇陵原本就是有一些满清的皇室后裔在维护,这些人的费用也是由国民政府出钱,而这些守陵人为了守陵,也基本上在陵墓附近安家,形成一些村落,然后子承父业,就算没有继承父业,由于陵墓本来就在村子附近,也有义务负责维护。



    当然国民政府付给这些守陵人的钱也只是断断续续的,这些守陵人一是因为家就在附近,二是因为战乱,因此就在陵墓附近开荒种地,养活自已,同时负责维护皇陵,就这样世代形成一个习惯,维护皇陵的习惯,国民党败逃后,这些皇陵的管理就由新中国负责维护了,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直到现在。

  • 3、 清代宫女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不知道哎,不同的宫女的生活应该也是不同的吧,这样问是不是有点笼统啊


  • 4、 清朝官员靠俸禄养不活家人,奢靡的生活是如何支撑的呢?

    其实这个不仅仅是清政府的问题,历史上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手制造明初三大案,杀了十几万大大小小的官员,除了其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政治需要外,更多的却是因为贪污腐败,最后弄个老朱直感慨,这贪官怎么就杀不绝呢?

    清朝政府官员的俸禄有多少?

    清政府官员主要分为一到九品,其中又有各式各样的官员,官大没实权的,官小有实权的,官既大又有实权的,等等,下面我们简单统计,清朝一到九品的各级官员的俸禄
    由此表可知,
    清朝政府官员的年收入按等级算,一到三品的年收入是一到三百万,四到七品是大约二十到七十万,八品之后则只有几万了。过小资生活绝对没问题,但是要是天天大吃大喝,可劲潇洒也绝对不够。

    清政府官员生活奢靡,钱财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清政府官员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神武大气、挥金如雨,总之就是钱多到花不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这些仅仅靠朝廷的俸禄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他们的钱财都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这个我将其总结为两大点:

    一、灰色收入有用心的人“送的”

    清政府的官场有一个潜规则,就是除了朝廷的正常俸禄外,清政府官员们还可以有一些灰色收入,这个灰色收入就是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实际上又都默许了的。

    比如清朝时期有“炭敬”、“冰敬”、“别敬”、“养廉银”等等,各种敬银,“炭敬”就是供热费,冬天冷了,给你一笔钱用来取暖,“冰敬”就是避暑费,夏天热了,给你一笔钱避暑,等等,这种敬银由整个清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接管,然后大小官员们在按等级,逐批的进行分成。

    二、主动争取,贪污受贿

    相比于第一种,这种方式更加的简单粗暴,直接进行贪污受贿,清朝时流行买卖官员,如果干成了,这一票就够你吃好几年的,还有收取各种商人的“方便钱”,甚至压榨民脂民膏,多征税少交税等等,还可以利用自己官员身份的便利条件,进行各种方式的圈钱,官员们这种方式获得的钱财是一次巨款。

    清政府官员们的奢靡生活,大部分都是靠以上的方式得意维持的,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清朝时要想发财必先当官,由此可见清政府官员们的不正当收入还是很多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 5、 清朝不灭,会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吗?

    谢邀

    清朝不灭,也就沒有伟人毛主席成立的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怎么会有现在呢?

  • 6、 《北京条约》之后,清朝人的生活都变成怎样了?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共九款,其实是《天津条约》的扩展。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即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扩大,其危害巨大。开天津为商埠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点;割占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做奴隶、当马牛;军费赔款是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残酷掠夺。

    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开放口岸已深入从沿海各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还侵犯了中国内河行驶主权。

    可以说清朝人过的日子是非常的惨烈,领土的不完整和丧权辱国,整个人的尊严都已经没有人,国人被奴役,资源被掠夺。再加上前些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从很多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清朝人活的是非常的没有朝气。

    我们再来重新温习一下相关的资料:

    一、《北京条约》简介: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

    二、主要影响: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扩大,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1、开天津为商埠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点。

    2、割占九龙半岛、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允许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使得英、法等国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洋作为奴隶。

    4、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使得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5、开放口岸已深入从沿海各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6、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还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以及内河行驶主权被严重侵犯。

    这些的条约其实影响比较深远,包括中国后面一些区,比如说香港这些还是司法系统,立法系统,还有一些教育化的东西,一直现在都还有一些残余的影响。

    以上纯属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妥或欠妥请各位斧正。


  • 7、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要问清朝灭亡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说句实话:不怎么样,真不怎么样。

    平时这些八旗公子哥儿们舒坦惯了,大清还在的那会子,每月有月俸银子可以拿,但如今大清国没了,铁杆庄稼到了,月俸银子没了,剩下的日子,就知能是该典当的典当,该卖的卖,到末了,能有个安身的地方就算好的。这些公子哥儿也不是没有力气,也不是没头脑,但就是什么不愿意干,一是怕丢脸,二是游手好闲惯了,不肯吃苦。于是乎,纷纷变卖家产,几乎全都成了败家子。大狮说几个败家败到高水准给各位开开眼,你见过败家的,但绝对没见过这么败家的。

    清朝倒台后,最富裕的算是睿亲王,但睿亲王隗斌在清朝倒台后就归了西,整个家业就留给了俩儿子。这俩小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而且还都是大烟鬼,不但他俩抽大烟,他们那几房太太也都是十足的大烟鬼。这家人天天什么都不干,出了玩乐就是吃喝,闲下来就喷云吐雾。老王爷那些古玩字画被先后变卖一空,过了两三年舒坦日子,又没钱了。于是接着卖,屋里的东西卖完了,就卖房产。于是乎,老王爷一辈子置办的家产全部给卖了,这个是一千多间房子啊,说卖就卖,一点也不心疼。要说卖房子得了这么多钱,怎么也能花上十年二十年,可您猜怎么着,两年光景,一干二净。几房太太都领着孩子跑了,留下哥俩东游西逛,到处找人要钱,不为别的,就为抽大烟。

    最后,实在没了钱路,两人就打起来祖坟的主意,想要把祖坟中的宝贝挖出来卖的换钱。但挖了一半,被人抓住,扭送巡捕房,把俩人关了7年。出来后,已经颓废了。大牢还管饭吃,出来没了饭辙,没两年这哥俩就先后归西见老王爷去了。

    另外还有个怡亲王毓麒,怡亲王比起睿亲王的家庭还差远了。毓麒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如今没了月俸银子更家不好过,于是一咬牙也走了睿亲王两个败家子的老路,把房产卖了。可万没想到房子卖了后,人家新买主重新修葺时在祖屋下面挖出好几千两的白银,人家自然不给,等于白白送给了人家。

    1931年,报纸登了一则消息叫“铁帽子王拉洋车”,这位拉洋车的乃是末代克勒郡王宴森。清朝垮台时,宴森还不足二十岁,从小就是个公子哥儿。如今老子没了,大清没了,月俸银子没了。就只能卖家业了,其它王公子弟卖家业是一件一件儿卖,比如先卖文玩字画,古董珍宝,等卖空了后,再卖家具和用具,实在没辙了才卖房产。可宴森直接把房产卖了,卖房产的钱花了没两年,又折腾没了。于是把祖坟全卖了,又折腾两年,又没了。这位克勒郡王倒也洒脱,到车行领了件号坎儿,租了辆车,从此入行拉洋车。

    这事在登报后让溥仪知道了,也许是认为宴森丢了祖宗颜面,也或许是恻隐之心,让人把宴森带到了满洲,给了他不少钱。宴森回到京城后,买了个小四合院,车也不拉了,门也不怎么出。但没多久,钱又花没了。怡亲王毓麒经常在西四牌楼见到身穿破衣服的宴森,坐在地上一言不发,看起来景况很是潦倒。

    以上几个就是八旗子弟的缩影,清朝解体后,这些人几乎都改了汉姓,干啥的都有,有的成了小贩,有的进了梨园行,有的去了伪满洲国,有的回了龙兴之地。但大多数都成了平常百姓,还有一些,就如同睿亲王俩儿子那样的,最后饿死街头。

  • 8、 清朝时代蒙古人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不反抗?

    清朝时代,蒙古待遇已经是历代最好的!

    在1206年以前,蒙古各部混战不断,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蒙古,又率众南征北讨,奠定蒙古帝国庞大的疆域!

    但对底层蒙古民族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根据元史记载,灾荒之年需要卖儿女才能度日,其生活与社会地位惨烈,未必比汉人优越!

    正因如此,在明朝北伐的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蒙古部落,选择向明王朝投降,如朵颜三卫,宁夏卫等,充实明王朝骑兵作战的能力!

    但这种羁糜性质的关系并不稳固,尤其是明代不开放的边境,对蒙古部落的盘剥,导致蒙古各部的反抗始终没有断绝!

    我们曝光放的更远,就会看到明王朝承受蒙古各部进攻时,蒙古也损失数以万计的骑兵,而他们的家人正等着粮食哺育幼小的孩童!

    清朝能够于乱世中取得胜利,与蒙古各部良好的关系,清朝努尔哈赤时,所有贡品半数给与蒙古各部,延续到清朝入关!

    定鼎中原后,清王朝赋税激增,同时为了遏制蒙古强大,威胁清朝的统治基础,所以削减赋税,但同时给与自由通商的权利!

    自由通商表明对蒙古地位的认可,使其民众在灾荒之年,可储备必要的物资过冬,清朝康雍乾三代祭祖东巡,都会对蒙古王公大加封赏!

    所以,在清代,即便蒙古遭遇灾年,都会得到清王朝全力的救助,保障基础民众的生活!解决了蒙古民族数百年只能以掠夺才能生存下去的法则!

    而黄教的传播是物质生活满足的产物,清代统治者,只是将皇权与教权连接,使得蒙古民众对清朝有着亲近感!

    所以,苦与不苦在于对比,清朝保障蒙古民众基础的物质,和最为真诚的认可,这远比强权建立的关系稳固!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