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曼殊?_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南子是谁,子路为何讨厌她?


- #问答
  • 1、 如何评价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这是苏曼殊诗中的句子,也可以看作他的自画像。苏曼殊是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同时也是革命家,后来削发为僧,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僧人,不久又还俗。他生于1884年,1918年就去世了,年仅35岁。苏曼殊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大量感动人心、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是近代诗坛是非常难得的才子。然而,真正传奇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他的人生。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他的经历十分复杂,性格也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经历的复杂,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多情、多念、多疑、多心、善变。苏曼殊本名苏戬,字子穀,曼殊是他出家后所取的法号。他的父亲叫苏杰生,广东香山人,后在日本横滨的洋行做买办,苏杰生长期在日本做生意,像周围许多老乡一样,在日本找了个小三:若子,与若子1884年在横滨生下苏曼殊,所以,苏曼殊的身体里,有一半是日本血统。

    苏曼殊6岁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老家,13岁到上海读书,兼修中、英文,15岁到日本大同学校读书。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一年后擅自回广东,到广州白云山的蒲涧寺削发出家,但到底难耐青灯古佛的寂寞,不久又还俗,再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

    19岁时,苏曼殊回国,到广东新会慧龙寺,在师傅赞初大师跟前继续学法。但苏曼殊身在佛前心却在红尘,第二年他偷了慧龙寺的二角银元,身披袈裟到了香港,在陈少白办的《中国报馆》寄居,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是,革命的队伍中,多了一个身披袈裟的和尚,实为怪异。

    而且,苏曼殊还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他特别热衷于以暗杀搞革命,所以陈少白慢慢疏远了他,他只好回到上海,后在一个西班牙牧师的资助下,踏上了去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学习的旅程,此行他学会了梵文。

    回国之后,他又燃起了革命热情,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加入了“华兴会”,并参加长沙的一次武装起义,不过起义因泄密半途而废。1905年,苏曼殊到达南京,在南京陆军小学任教一段时间。1907年,他又到达日本,与鲁迅一起筹办《新生》杂志,在章士钊的《民报》上发表许多绘画。

    1909年,苏曼殊又回到祖国,借住杭州白云庵,由于与刘师培夫妇交往太密,刘师培夫妇此时又叛变了革命,成了清朝在革命党中的间谍,所以与之走得太近的苏曼殊也成了革命党怀疑的对象,苏曼殊因此收到革命党人的警告,只好远走南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时,苏曼殊这个一直热衷于革命的人,却在印尼当老师,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和兴奋,大碗喝酒,酒后又扶案痛哭,如同疯子。

    苏曼殊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为身世、为事业、为国家前途一直颇有纠结,容易冲动,性格善变,一会儿革命,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学画,一会儿学梵文,一会儿写诗,可以说,这些多变的活动,让他一生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再加上不拘形迹,好酒好糖,无时几天无食,有时狂吃海塞,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所以,苏曼殊英年早逝,除性格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2、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南子是谁,子路为何讨厌她?

    南子是宋国人,人长得非常漂亮,南子在出嫁前生活就有点出格,嫁给年近枯骨的卫灵公,受到宠爱,行为依旧放荡,因而名声不好。

    据《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国太子蒯聩到齐国献盂时,路过宋国郊外,野人对他唱道:“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豘?”

    娄猪指母猪;艾豭,指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

    宋国公子宋朝和未嫁的南子关系暧昧,嫁给卫灵公后,卫灵公竟纵容公子朝和南子在洮地相会。卫太子经过宋国时被宋人唱歌嘲讽,这也是“娄猪艾豭”的来源。卫太子觉得受到侮辱,回国后派人行刺南子。刺杀未遂,太子出逃别国。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丧,世风日下的社会局面。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试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始终没有获得知遇。

    在春秋各诸侯国中,孔子最钟情卫国,他先后五次进出卫国,直至公前484年,孔子出游历经十四年后回到了鲁国。

    卫国不但让孔子在政治上极其失意,也让他陷入了一个千年难解的绯闻中。

    事情是这样的。



    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时,受到卫灵公宠姬南子的召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想和我们国君建立兄弟情义的。必定来会见我们夫人,夫人愿意会见你。”

    孔子先是推辞,最后还是去见了南子。南子在细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面北跪拜行礼。夫人在帷帐中两次回拜答礼,她批戴的玉器,首饰撞击出清脆的叮当声。

    事后,耿直的子路,因此很不高兴,孔子说:“我本来不愿意见她,既然见了,就要按礼节行事。”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竟指天发誓说:“假如我做的不对,上天一定会厌弃我!上天一定会厌弃我!”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引自《论语》

    孔子会见南子在讲究礼仪的春秋时期,应该是件不合规矩的事,后来研究孔子的人从子路的不悦,引申出种种地猜测。宋代理学家朱熹甚至直言说,这是孔子出格之事。这段史实让后世研究孔子的人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浮想联翩。



    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肃的史学家,他记述这件事,似乎欲言又止,似乎又津津乐道。其中几点,很让人玩味。

    南子召见孔子时,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去?

    南子在会见孔子时,司马迁对他们谈话内容只字不提,却写了一句极耐人寻味的话,他写道:“夫人在帷帐中回拜答礼,她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撞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司马迁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说南子很妖艳,生活很奢华;是说南子行为不端,故意在见孔子时打扮的妖里妖气,来试探孔圣人有多高的修为;还是说孔子被南子召见时,心神不宁,耳朵里只有南子玉佩撞出的叮当声。



    子路为什么不高兴?面对子路的诘难孔子为什么急于发誓澄清?

    这不禁让人怀疑孔子被南子召见归来,是否脸色潮红,脚步轻飘,遭到率直的子路一阵抢白;还是子路认为孔子不应该单独会见一个漂亮却名声不好的女人;或者是子路不悦是因为孔子想取悦南子而获得卫灵公的任用。最后一点似乎更可信。因为孔子这次离开卫国,又重返时,卫灵公曾率众亲到郊外去迎接孔子。这无疑是南子向卫灵公美言的结果。



    孔子被南子召见后一个月,孔子被邀,坐车随卫君出行。后孔子的感受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然后忿然离开卫国。

    孔子这句话作何解释。他是说卫灵公沉湎美色而忽视他的存在;还是说围观的人只见南子这美人而不见他这圣人;还是说自己这好德之人也逃不过好色的庸俗。他愤而离开是因为怕别人质疑“同车者色耶?同车者德耶?”感觉受到侮辱吗?

    孔子这么一位追求自己品格完美的人,与南子可能只一面之缘,却遭百般非议,成了这位圣人一生忙碌追求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桃色新闻。这不得不让孔子感到尴尬。

    孔子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其实他还不言女人,我们无法从他的言行中知道他的家庭生活。

    但他却对中国所有女人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他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这句话,让中国的女性被桎梏两千多年,其影响直至现在。

  • 3、 登徒子是什么意思? 登徒子好色是千古奇冤?

    登徒子是谁?怎么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他本人到底好不好色?是“色有应得”还是冤枉至极?解答这些问题一言难尽,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登徒子是何许人也?

    登徒子是个古人(“登徒”是复姓,“子”是古时男子通称),也是“好色之徒”的代名词(特指男性)。

    ——至于好色之女,古称“荡妇”,今谓“女花痴”是也。

    自古以来,无论是男是女,被众口一词地称作登徒子或荡妇,都是奇耻大辱。

    其实,登徒子本人一一战国时那位楚国的大夫并非好色之徒。

    他冤枉至极,盖因自作自受;

    担千古恶名,却是纯属活该。

    奇冤终成铁案,

    大耻无人能雪。

    倒霉透顶的登徒子大人啊,你这生不带来、死还带走的厄运,也特么特么太悲催了哇!

    是何方神圣,能如此加害于你啊?

    登徒子遭遇到劲敌。

    加害登徒子的人,不是他的顶头上司——楚国国君,即楚顷襄王。

    “硬实力”绝顶的楚王想加害乃至迫害登徒子,手里可用的工具、刑具和“凶器”多矣。从较温柔的穿小鞋、摘官帽到大刑伺候、打入囹圄、刺字发配,

    直至五马分尸、诛连九族。莫不让你心痛肉痛,叫痛不迭;流泪流血,死而后已。

    加害登徒子的人,原是同僚一场的可畏后生。

    “软实力”超强的他手中使唤的武器非刀非枪,亦非木枷铁镣,唯有一支生花妙笔。却令登徒子痛彻心扉,叫天不灵;臭名远扬,死后不已。

    登徒子遭遇到的,是个名叫宋玉的人。他是楚国辞赋作家,曾跟登徒子一样事奉楚顷襄王。

    宋玉这个名字,有些人或许觉得陌生;但若提起屈原,那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除非你不是中国人,不知道端午节,也没吃过中国的粽子。

    宋玉是屈原的学生,而且是最得意的门生。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

    若论文学成就,《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宋玉赋16篇,其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及接下来要说到的《登徒子好色赋》等。我们熟悉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皆由他而来。

    尽管如此,宋玉文学成就的地位影响还是远不及屈原。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倘说论战功夫,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出神入化,“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

    屈原怀才不遇,遭人嫉恨中伤,常常“长太息以掩涕兮”,悲叹时运不济。而后,万般无奈地说:算了吧,楚国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咸(殷朝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安排自己。(《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满腔悲凉激愤的屈原果真效法彭咸,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

    宋玉不然:针锋相对,巧言善辩。反唇相讥仍意犹未尽,自写《登徒子好色赋》为他跟登徒子的论争定案。相当于由原来的被告翻身成原告,还摇身变做了宣读判决文书的“判官”,一锤定音!

    也难怪,宋玉的智商情商及文才相貌,在楚国与春秋各国可算是“盖了”的——不仅跟当时文采过人的唐勒、景差齐名,而且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判官”的话一言九鼎,连楚王也不得不信啊!

    星移斗转,时移世易。后人传诵《登徒子好色赋》,只能听信宋玉一面之词的"判决文书"了。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登徒子“尔墓之木”岂止“拱矣”,恐怕早已蔚然成林海,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即便地下有知,心有不甘,除了继续闭眼噤声,又能其奈何哉?

    巜登徒子好色赋》说啥?

    原赋满篇之乎者也,读来实在费神。我还是略去原文,把文言翻译成白话吧。

    译文(节选)及点评如下: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长得很英俊,说话很有口才,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的门。”

    【林中长啸】观点:登徒子这么说,潜台词是叫楚王别让宋玉给戴了绿帽子。

    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说:“我一表人才,是上天所生的呀;能说善辩,是老师教导的呀;贪爱女色,是绝对没有的呀。”

    【林中长啸】观点:宋玉这么说,明台词是叫楚王别听登徒子的胡说八道。

    楚王说:“你不贪爱女色拿得出真凭实据吗?拿得出、说得清就留下来;不然的话,就离开这里吧。”

    【林中长啸】观点:楚王明知这种事难以取证举证,还要宋玉说出个一二三,实际上是准备炒人鱿鱼,以绝戴绿帽子之患。

    宋玉辩解道:“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我们楚国的。楚国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我家乡的。我家乡的美女中,最美丽的得数我邻居东家的姑娘。

    东家这位妙龄美女:论身材,若增高一分就太高,减低一分又太短;论肤色,抹了妆粉就太白,搽了胭脂又太红。真是恰到好处啊!她的眉毛如翠鸟的羽毛,肌肤像白雪一样,腰身纤细如同裹上素帛,牙齿齐白恰似一颗颗小贝壳;甜美的一笑,足以使阳城和下蔡的人们为之神迷倾倒。这样一位绝世美女,趴在她家墙上偷看我三年,想让我和她交往,我至今仍没有答应啊。”

    【林中长啸】观点:宋玉这么说,是让楚王相信自己既无色心也无色胆,可以一千个、一万个放心。不过,他自夸“立场坚定”的话,我们听听就行;他夸东家美女的话,不可全信。试想:果有如此俏色佳丽,为何没被甄选入楚王后宫?还叫她蛰伏乡间君未识,时不时趴在家中土墙上偷看宋玉,连续三年地想入非非?

    宋玉又道:“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老婆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还患有疥疾和痔疮。”

    【林中长啸】观点:宋玉对登徒子老婆可谓极尽丑化。幸亏“肉食者鄙”——楚王未能追问:“人家老婆患有痔疮?你非亲非故,又非医官,是如何知道的?”否则,宋玉很难自圆其说啊!

    宋玉最后说:“登徒子竟然不以为丑,反倒很高兴跟她做夫妻,并且接二连三生下了五个子女呀。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林中长啸】观点:宋玉意在说明登徒子好色到了美丑不辨的变态程度。其实,换个角度想,宋玉的描述表明:登徒子妻子多因人老珠黄变丑。丈夫没嫌弃她,还一起养育了五个孩子,根本不能作为其好色的证据。恰恰相反,登徒子践行丑貌之妻不下堂的婚姻家庭观,或许还是位喜旧厌新的“模范丈夫”,值得好好夸奖呢!

    ......于是,楚王说:"好吧"。宋玉就没有离开。

    【林中长啸】观点:宋玉的巧舌与文采名不虚传,绝地反击大获全胜!

    登徒子何以招祸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现在而今眼目下,我们也只能从宋玉那篇《登徒子好色赋》中寻找"复审"线索了。

    【林中长啸】观点:登徒子是自取其辱。

    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诽谤宋玉,想借助楚王下逐客令,达到排挤宋玉的目的。

    眼看就要被迫卷铺盖走人,这才逼得宋玉反戈一击。

    登徒子居心险恶,咎由自取。

    【林中长啸】观点:登徒子是被“抹黄”的。

    登徒子是谗言之徒,并不是好色之徒。

    宋玉那么说,岂非把丑妻生孩子当做了男人好色的“铁证”?

    果如是,那还叫不叫有丑妻的千家万户传宗接代了?

    更何况,情人眼里出西施——

    你说丑,我还说很可爱呢;

    样貌丑,但很温柔;

    丑就丑,她心灵美得是“啷个哩个啷”哩!

    有丑妻,生五子,登徒子何错之有?

    【林中长啸】观点:登徒子已难雪沉冤。

    《登徒子好色赋》成为了传世名篇。

    “登徒子”更是成语在籍,以之指称贪恋女色的人。

    当事人均已作古两千多年,

    谁来为臭名昭著的登徒子伸冤打官司?

    口口相传,铁板钉钉;

    谁又能防堵亿万民众之口,拔除千年铁案之钉?

    为登徒子大鸣不平者,谨防被人视作一丘之貉,叫你“登徒子”哈!

    谗言者当引以为戒。

    登徒子抓“屎”(好色)糊人,反糊在了自己脸上。

    若宋玉平白无故写《登徒子好色赋》,指名道姓地丑化诋毁其无辜、残疾之妻,还挖苦攻击他的私生活,登徒子是应当被同情声援的。

    但是,谗言者登徒子“放火”在先,还击者宋玉“点灯”在后。

    这一点,就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灯名正是“登徒子好色”。

    可恨之人,无须可怜;

    可恶之徒,遗臭万年。

    【林中长啸】观点:登徒子可恨可悲的命运,对世人作出了深刻的警示——谗言者陷害忠良,其心可诛;招致报应,大快人心!

  • 4、 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夜晚,春风吹拂着悬掛在树梢上的彩灯,像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又仿佛吹落了满天的星星。大路上,来往观灯的人乘坐华丽的车马川流不息,飘洒出阵阵香气。笙箫演奏着动人的乐声,皎洁的月亮在空中慢慢移动,人们狂舞着鱼灯和龙灯,通肖达旦。女子们身着盛装,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等美丽的装饰品,有说有笑,轻盈柔美地从我眼前飘然而过。大海茫茫,我千百次的寻找那心上人,竟不见踪影。忽然我回头一瞥,发现她却娉娉婷婷地站在灯火稀落,寂静冷清的地方。

  • 5、 除了《兰亭序》和《清明上河图》,你还知道哪些书画传世经典?

    说起书画传世经典,我首先就会想到《洛神赋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

    首先因为它有着非常传奇的生世,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公元222年,31岁的曹植从京城回自己的封地,途经洛水时,仿佛看见一名美丽的女子踏水而来。曹植惊为天人,写下了传世名作《洛神赋》。

    《洛神赋》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相遇、惊艳、陈情、相恋、分别和思念。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赋》为蓝本,以连环故事画的形式,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洛神赋图》。

    在这幅画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曹植一行人在回封地的路上休息,拉车的马儿此时已缷下了缰绳,在路边吃草嬉戏。曹植宽袍峨冠,在随从人员的护卫下,立在洛水河边向远处眺望。

    远远看见,平静的洛水河面上,女神云鬓峨峨,裙裾飘飘,手持着莲瓣形状的羽扇款款而来。天空中,一轮红日缓缓升起,一条巨龙正向着红日腾飞。侍从们呆若木鸡,曹植静静地看着空中的女神,似乎害怕打扰了这位美丽的仙子。

    第二部分中,女神已经来到曹植的地方,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是曹植对洛神美丽外貌的形容。而顾恺之在画中则将曹植所描绘的女神形象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她忽而飘在云中,忽尔又在远处的山林中采摘灵芝。

    第三部分中曹植向洛神追诉自己的爱慕之情,洛神感受到了曹植的情谊。从她的眼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似乎也对曹植含情脉脉。但是此时她的身边还有两位女神相伴。

    画面进入第四部分,一段旷古绝今的人神之恋在众神的祝福下徐徐展开。此时女神已经站在曹植身旁,似乎正在互诉衷情。画面上的一切将诗篇中曹植与洛神相恋的缠绵,唯美地表现出来了。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洛神很快就要离去了。画面进入第五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离别时的情景。洛神坐在青鸟上,曹植站在树下,双手前倾,似乎正在苦苦挽留。青鸟背上的洛神也频频回头,似乎也不忍离去。

    进入画面的第六部分,洛神并没有远去,而是选择回来与曹植一起离去。画面中两层楼船上,洛神依偎在曹植身边,她手中的那柄莲瓣状的羽扇也已经被曹植拿在了手中。他们渡过了洛水,来到岸上,喜结良缘,在侍卫的护送下缓缓离去。

    顾恺之高度还原了曹植《洛神赋》中所描绘的这段美好的爱情,使这个本来就颇为传奇的爱情故事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顾恺之的这幅画作一出,当时的就无人敢再作《洛神赋图》。这就是我喜欢《洛神赋图》的原因之一。

    其次,顾恺之在这幅画作中展示出来的超高的技法,是我喜欢这幅画的第二个原因。

    为什么《洛神赋图》的画面会如此生动形象呢?原来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使用的是一种名叫高古游丝描法的绘画技法。这种画法无论是描绘山水景致还是人物,都非常能表现出线条的流畅感。给人一种既像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行云流水,是顾恺之最有名的画法。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顾恺之的原著已经不知所踪。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只保存了宋人临摹的3幅作品,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这里是沉香学历史,,每天带你涨知识!

Related Content: